【一蓑煙雨】護國反帝制 壯志巖上銘

位於今日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以南約30公里處,有一護國鎮,下臨永寧河,背靠大洲驛,是川雲東路與貴州省赤水市公路的交叉點。河水潺潺、竹樹搖曳處,有一高數十米之巨巖屹立,上面鑿有「護國巖」三個大字。原來此乃民國初年,護國戰爭勝利後,蔡鍔將軍路過此地,在此巖題上這三個字,並親撰一篇《護國巖銘》及序文,命人鐫刻於永寧河岸的峭壁之上,永為紀念。
遊人可以沿着一道石級,上到近二十米高的石崖上,瞻仰蔡鍔將軍的題刻。「護國巖」每個大字直徑長1米,字為顏體楷書,蒼勁有力,氣勢威武,正是字如其人。《護國巖銘》則是由護國軍參謀處長殷承瓛手書勒石,也是顏體楷書,字形約三寸見方,四字一行,十行一韻,上下兩韻,共20行80字。銘文言辭壯烈,字字鏗鏘:
護國之要,惟鐵與血。精誠所至,金石為裂。
嗟彼袁逆,炎隆耀赫。曾幾何時,光沉響絕。
天厭兇殘,人誅穢德。敘瀘之役,鬼泣神號。
出奇制勝,士勇兵饒。鏖戰匝月,逆鋒大撓。
河山永定,凱歌聲高。勒銘危石,以勵同袍。
民國五年七月勒石 蔡鍔 題
殷承瓛 書
著名的四川詩人吳芳吉在他的長詩名篇《護國巖詞》中讚曰:「護國巖,護國軍,伊人當日此長征,五月血戰大功成,一朝永訣痛東瀛!伊人不幸斯巖幸,長享護國名。」《護國巖詞》在上世紀廣為傳誦,護國巖題刻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1915年,袁世凱復辟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是年元旦舉行登基大典。消息傳來,舉國譁然,反袁鬥爭爆發,聲勢十分浩大。今天我們可以憑弔這段銘文,感受一下蔡鍔與護國軍的心跡,他們的忠勇可昭日月。扳倒袁世凱的洪憲帝制運動期間,有奮發前進、有浴血苦戰、有彈盡糧絕、有緊急待援,但從無灰心放棄。歷時142天的護國征戰,最大的欣喜莫過於推翻洪憲帝制,堅持到袁世凱真的咽氣。
這段歷史在《護國巖銘》序文亦有記載:「民國四年,前總統袁世凱叛國稱帝,國人惡之。滇始興師致討,是曰護國軍……而帝制廢,又未幾而舉國大噪,而袁死,而民國復矣!嗟呼!袁固一時之雄也,挾熏天之勢以謀竊國,師武臣力,卒斃於護國軍一擊之餘。余與二三子軍書之暇,一葉扁舟,日容與乎茲巖之下。江山如故,頓閱興亡,乃嘆詐力之不足恃,而公理之可信如此,豈非天哉!世或以踣袁為由吾護國軍,護國軍何有?吾以歸之於天,天不可得而名,吾以名茲巖云爾。」
全文共286字,字大10厘米。字體秀麗,字跡整齊端正。蔡鍔將軍因艱苦征戰,喉症久病不醫,病情加劇以致不能發音,只能以筆代口處理軍務。他在永寧河漁舟中養病休息,見河畔翠竹夾岸,巖石壁立,山河依舊,感慨之餘,揮毫題寫「護國巖」三字,並撰《護國巖銘》及序文,鐫刻於永寧河岸的峭壁之上,永為紀念。鏗鏘的辭句,伴着清澈的河水,永久矗立在義士們血染的疆場上,見證着歷史,昭示着未來。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