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獲贈手稿信件等逾60箱遺物 張愛玲緣起香港 緣落香港






2025年是張愛玲辭世30周年。這位出身上海、移居香港,最後長年居於美國的女作家,其代表作《傾城之戀》《半生緣》等時至今日仍為人所津津樂道。香港都會大學(都大)昨(12)日獲贈數千件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手稿遺物。通過遺物,人們對於張愛玲的了解可以更加豐富鮮活。手稿、信件、照片,一筆筆由張愛玲親手書寫的文字,拼湊出了她生活的點滴碎片。這其中,有張愛玲喜愛占卜用的「牙牌籤」,也有她託宋鄺文美幫忙在香港訂製旗袍的手繪設計圖,而張愛玲向摯友安排遺產的信件,更是讓人動容。●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香港中通社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捐贈儀式由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以朗、宋元琳,都大校董會主席黃天祥及都大校長林群聲主禮。今次宋以朗、宋元琳共向都大捐贈包括張愛玲和宋淇夫婦的手稿等遺物共數千件,現場率先展出部分藏品供嘉賓及傳媒預覽,包括張愛玲的作品手稿、與宋淇夫婦的書信及個人照片等,以及宋淇與其他文壇泰斗,如錢鍾書的書信交流。
逾60箱文物 部分從未曝光
作為張愛玲至交好友宋淇夫婦之子,宋以朗從父母手中接手處理張愛玲遺產已長達20多年。他表示,因年事已高,擔心如此多的遺產手稿難以妥善處理 ,畢竟個人的專業性不足。張愛玲與宋淇夫婦有諸多書信往來,思考良久,他決定將其和父母的手稿及遺物一同捐出。今次的捐贈幾乎涵蓋張愛玲及宋淇夫婦的所有手稿及書信,有部分從未曝光,校方表示接收的文物超過60箱。張愛玲與宋淇夫婦長達40年的書信交往,單是信件字數已逾60萬字。談及此,宋以朗為張愛玲和父母的友誼動容,坦言「十分羨慕」。
宋以朗於捐贈儀式上發言稱,他和胞姊宋元琳作為張愛玲和父母的遺產管理人,最大的心願就是藉着捐贈,讓他們三人的手稿和遺物均得以妥善保存,作研究和推廣文學之用。「香港鮮有如此有份量的文學珍藏,整合了張愛玲及家父宋淇、家母宋鄺文美的作品手稿與文物。」他又表示,希望通過都大推動現代文學作品的保育、傳承和研究,讓更多人從不同角度認識三人的作品,並提升香港以至世界各地人士對華語文學界的認識和興趣。
捐贈計劃召集人、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館長譚文力指,都大圖書館將為這批珍貴遺物開設特藏,並計劃建設中國現代文學展覽廳進行展示。同時,圖書館還會和都大人文社科院合作,建立檔案文獻資料庫和數碼典藏,期望能讓世界各地學者和公眾線上閱覽這些文獻資料。
黃天祥代表大學衷心感謝此次捐贈,指這批遺產不但為香港學術界和文化產業增添了寶貴資源,亦肯定了都大於現代文學作品的保育和研究方面的努力。他說:「都大定必會好好愛惜,用這些文化珍藏,透過研究、展覽、數碼人文創新等活動,讓都大師生、市民、研究人員、甚至遊客,都能近距離感受這些文化瑰寶的魅力,提升都大在香港以至海內外地區推廣中國現代文學和數碼人文創新方面的影響力。」
計劃分批展出 最快八月
據都大副校長鄺志良介紹,大學將圍繞五大方向進行張愛玲遺產的收藏工作,包括保存、展示、推廣傳承、研究及合作,於圖書館設立「張愛玲特藏」和「宋淇、宋鄺文美特藏」儲存文物,並利用專業知識及科技將文物數碼化。
鄺志良指,將於今年8月或9月以主題式分批展示張愛玲及宋淇夫婦的遺產,並根據公眾興趣調整展覽內容。他強調,舉辦展覽以安全保護為第一前提,而投資金額並非首要考慮。
因都大計劃將張愛玲及宋淇夫婦的文物進行數碼化保存及展示,學者如需查閱電子版資料,可透過申請程序與校方合作。據校方介紹,數碼化資料並非完全開放,但會在適當情況下提供研究使用,以促進學術交流及文化傳承。
都大計劃開展的系列公開講座:
公開講座(一):上海報刊中的張愛玲
公開講座(二):傳記中的張愛玲
公開講座(三):書信中的張愛玲與宋淇
公開講座(四):張愛玲、宋淇電影劇作與香港
公開講座(五):宋淇的文化活動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