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非遺版春節」濃濃文化味

●十三馬街書會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外國人也來體驗中國傳統民俗。
●十三馬街書會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外國人也來體驗中國傳統民俗。

  小 臻

  忙碌的生活讓人特別容易忽略日子的飛逝,一班做媒體的人都不約而同覺得龍年和蛇年的交接特別匆忙,轉眼間已到元宵節 了,家中的年花仍在盛放,團拜春茗仍在進行,年味餘韻仍在。然而今年的中國春節,令人印象深刻的傳統文化符號融入了許多活動中,感覺這個新春文化味特濃,氣氛特別和諧。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去年12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春節入非遺」的熱點加溫下,蛇年作為首個「非遺版春節」,在全球各地華人眼中特別受重視,無論是電子傳媒、傳統報紙媒體都特別將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拿出來重新推介給新生代認識,古老技藝躍動指尖,年輕人覺得新奇,長輩解釋就更來勁,話題多了氣氛和諧了。大家都搞非遺活動,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蛇年海內外的各種慶祝活動都融入了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元素,從各地春晚節目內容到藝術博物館展品,文創工藝產品「非遺春節」味特濃。華人社會着重好意頭,無論過去一年過得多艱辛,新年伊始都要將家中搞得好好睇睇,穿戴得紅紅火火,討個好兆頭,祈求來年順景,豐衣足食。連帶一些在中國生活的洋人受感染,學風俗穿華服,派利是,學習製作紙燈籠,書寫「福」字等等。歐美國家多個華人聚居的城市在農曆新年舉辦的花車巡遊、花展、年宵、新春文化節、花燈會、舞龍舞獅表演大受歡迎,連帶一些洋人為了湊熱鬧,也會請假慶祝春節,而且規模愈來愈龐大,愈來愈多外國人喜愛中國節慶的那些風俗儀式感,紛紛投入辦年貨、買年花、貼揮春來布置家居當中;非洲留學生會跳秧歌舞扭得火熱。刺繡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作品、工藝產品作為春節禮物,文化旅遊創意產品特別受外國人喜愛。這反映了若要令文化軟實力走出去,就從生活入手,官方重視程度增加,官民都一齊起動共奔同一主題,成效自然會很大。做深入推進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真的要全民動起來,將中華民族數千年累積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