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個維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鄧飛 教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會後頒布《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導未來十年的國家教育發展。根據《規劃綱要》的戰略方向,香港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體系需在保持國際化特色的同時,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筆者建議從以下多個維度推進。

  一、強化國家認同與歷史教育

  重構課程體系,增設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必修模塊,開發沉浸式數字教材(如VR體驗國家發展歷程),將國情教育滲透至各學科。同時創設大灣區紅色教育基地聯動機制,組織學生參與例如「重走東縱抗戰路」等跨區域研學項目。

  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對內推行教師國史研修學分制,要求三年內完成100課時專題培訓,並設立「國家教育名師工作室」培育種子教師;對外實施教師跨境掛職計劃,每年選派500名教師赴內地學校進行學期制交流。

  二、科技創新教育升級

  在高等教育上,產學研必須深度融合,建議港深創科園建立「教育科技試驗特區」,推動高校實驗室,與華為、大疆等企業共建聯合研發中心;並試行「雙導師制」研究生培養,學生同時在港校教授與深圳企業CTO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

  基礎教育也要轉型,校園內,於中小學推廣「科創護照」制度,學生需完成AI基礎編程、智慧城市設計等項目,獲得認證;校園外建立大灣區青少年科創挑戰賽常設機制,設立千萬級創投基金孵化學生項目,培養產學研意識。

  三、灣區教育協同發展

  創設學分銀行體系,構建大灣區高校學分互認雲平台,允許學生跨校選修量子計算、中醫藥現代化等特色課程;同時設立試點「雙校區學位」項目,學生前兩年在港學習,後兩年在粵港澳合作辦學機構深造。

  創科大潮下的職業教育講求創新,建議針對半導體、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組建港珠澳職業教育聯盟,開發模塊化技能認證體系;又在前海設立「灣區工匠學院」,以雙元制結合中國特色學徒制,編寫融合培養方案。

  四、國際教育樞紐建設

  發展「一帶一路」教育網絡,在香港設立東盟教育合作中心,開發「中文+專業」課程;並實施「絲路學者」計劃,每年資助200名沿線國家青年來港攻讀戰略性學科碩士。

  在與國際標準對接方面,建議建立教育質量「灣區認證」體系,推動香港IB課程與內地新課標在核心素養維度對標;並舉辦年度全球教育治理峰會,輸出「一國兩制」下教育發展經驗。

  五、教育治理現代化

  建立數字治理平台,搭建教育大數據監測系統,實時追蹤學生國家認同度、創新素養等關鍵指標,並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學歷證書跨境驗證通道,提升大灣區人才流動效率。

  經驗告訴我們,國家安全風險是實際存在的,為此,我們需要設立風險防控機制,建立教材審查動態調整機制,組建由教育學家、國安專家構成的複合型審查團隊;並制定校外活動負面清單,規範學生組織涉外交流活動審批流程。

  通過上述系統性改革,香港教育既能鞏固國際競爭優勢,又能深度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真正成為「一國兩制」下教育創新的示範高地。這需要特區政府在政策創新、資源投放方面展現更大魄力,同時需要社會各界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識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