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背娃繡娘:繡着花 養好家

  賽裝會演出結束,李自菊和其他繡娘們坐在陽光下,取出針線繡起了繡片。「你們看,我身上的衣服是12年前自己親手繡的。」聽到有人誇她的衣服漂亮,李自菊開心地說。

  李自菊今年46歲,繡齡卻超過了40年。她5歲就跟着媽媽學刺繡,後來教兩個女兒學刺繡,又教兩個孫女學刺繡。「大孫女已經14歲了,現在已經能自己繡服裝了。」李自菊很驕傲。她說,製作整套衣服的工藝比較複雜,現在自己一年差不多也就做一套衣服。

  「繡片變名片 秀場變市場」

  背上背着小孩子的李陽芬也是一名繡娘。她說,現在彝繡成了他們家收入的重要來源,平均下來一年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她一邊帶娃一邊做農活,一樣沒落下,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人來找她們定彝繡作品。

  近年來,楚雄大力推動彝繡變資源為產業,讓「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2024年,彝繡產業實現產值13億元人民幣。同時,楚雄將非遺與現代設計結合,開發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並依託特色產業創成4個國家和省級勞務品牌。特別是彝繡,讓廣大繡娘「唱着歌、繡着花,背着娃、養着家」的夢想照進現實。5.7萬名繡娘人均增收3,570元,帶動2,000多名殘疾繡娘就近就業,成為助力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溫暖產業和幸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