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中自有神明

  時哲

  日前到灣仔一家佛教道場看展覽,該道場樓上是賓館,樓下是健身中心。升降機內有穿着緊身健身服的人、有僧侶、有拖着行李箱的中外旅客、有像筆者那樣去看展覽。賓館和健身中心的廣告燈箱在升降機外圍格外刺眼,升降機內卻燈光暗淡,初來乍到的人如我,要湊前細看才找到樓層按鈕。

  道場展出80張珍貴圖片,介紹唐代一座寺廟的建設過程及後來的重建、舍利來港多年紀念等,還有相關歷史的公開講座,讓公眾免費參與。展覽開幕式上一位嘉賓致辭說:「今天的香港正步上由治及興新征程,當中的興,不只是指經濟發展,亦包括民心教化。佛教在中華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期待藉今次圖片展讓香港市民在佛理中有所啟發,一同以愛回饋香港這個家。」說得很有意思。

  香港寸土尺金,不少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設在鬧市,有個別中式廟宇內輕煙裊裊,吊掛着長燃不熄的大型塔香,廟外則是車水馬龍的商業區,二者形成強烈對比。灣仔區人來人往,但筆者甫進上述道場,即感到一股清雅氣息撲面而來,無論是穿着袈裟的僧侶,抑或是到訪的普通人,都斯文淡靜,自己也頓時肅然起敬。都市人被煩囂塵世包圍,要做到內心雲淡風輕,必須靠一己的歷練修為。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山不在於高,有神仙就出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就有靈氣。人住簡陋房子,只要自己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