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情萬里】誰在影院看電影?

  趙鵬飛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現在的人似乎都貪戀現實,不大願意做夢,連累了影院的生意,也跟着艱難了起來。

  上周末傍晚黃金時段,我去銅鑼灣的影院看《封神榜第二部:戰火西岐》。電影開始前5分鐘入場後,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氣,並不是戲院的冷氣開得過大,而是能容納80人的放映廳裏,連我算在內,居然只有4位觀眾。待正片開始播放,又姍姍來遲了一位。兩個多小時的精彩光影夢幻結束,屏幕暗下去,燈光亮起來,5位不約而同坐在最後兩排的觀眾起身,相互看了看,心照不宣,默默低頭走出影院。一句感慨都無。

  我算得上是一個愛看電影的人,有新片上映,基本上都會去影院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2023年9月在香港上映,比內地遲了約兩個月,當時是和朋友周末在圓方戲院看的,雖然影片的製作水準已在內地贏得不俗口碑和票房,但圓方那一場的上座率,也算寥寥。

  春節期間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亦稱《哪吒2》),票房勢如破竹,繼登頂國產電影票房之後,又迅速躋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位,且勢頭仍然保持強勁。有業內人士放膽預測,《哪吒2》最終可能會以超過110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殺入全球前12位。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去年內地電影總票房減少了大約100億元,全年觀影人次減少了3.6億,下滑比例近三成。香港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僅去年,香港就有9間戲院宣告結業或停業,其中不乏有地處旺角、銅鑼灣這樣人流量巨大熱門商圈的。可去年明明有多部港產片叫好又叫座,比如《九龍城寨之圍城》、比如《破·地獄》,網絡上的討論熱度和實際的票房收益,都先後刷新港產片紀錄。

  可見,口碑佳作的湧現,雖能短暫提振市場和觀影信心,但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愈來愈多的人被小屏幕上的短視頻、劇集、遊戲等視頻產品,牢牢地留在了舒適安逸的私人空間裏;愈來愈貴的電影票讓善於精打細算的普通人,開始在一張約等於一個月平台月費的電影票價上頻頻權衡。

  看電影是一件極具社交屬性的活動。有調查顯示,大約70%的觀眾選擇走入電影院是基於社交需要。在這個數字驅使之下,我去查了一下國家民政部的官網,果然,2024年中國結婚登記數為610.6萬對,與2023年相比,結婚登記數減少了157.4萬對,下降了約20.5%。我又去翻了一下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去年8月公布的情況顯示,在25歲至64歲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中,從未結婚人數持續上升,增至121.1萬人,其中女性為595,200人,男性則有615,500人。香港男女初婚年齡中位數也隨之進一步延後,男性由32.2歲增至32.5歲,女則從30.7歲增至30.9歲,創下3年最高。換句話說,香港大部分男女都是30歲以後才「拉埋天窗」。

  如果不戀愛不結婚,或者選擇戀愛結婚的人群大幅減少,對於社交的需求勢必隨之壓縮,作為社交活動的重要服務供應者,走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顯著減少,似乎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