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人才引進政策 增強香港競爭力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新一年計劃加強跨境醫療合作,未來將推動港深兩地專科醫生互認機制,促進港深兩地專科醫生可在彼此城市執業。香港長期面對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專科醫生尤其緊缺,促進兩地專科醫生互認,可為香港引進更多醫護人才,改善醫療服務,值得支持。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吸引人才,但人才支援有待完善,應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優化人才政策,增強香港競爭力。
香港長期面對醫護人手短缺問題,專科醫生尤其緊缺。醫管局日前證實,香港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因人手問題暫時關閉,逾500病童需轉院。為應對醫護人手不足,醫專計劃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推動與國際接軌的專科培訓,這將有助於提升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更為深港兩地專科醫生的互認奠定了堅實基礎。
事實上,深港醫療合作的步伐早已邁出。位於深圳的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來,已為深圳醫生提供了系統的專科培訓。目前,該中心已建立了包括腫瘤科、急診科、婦產科等在內的7個專科培訓,並正在完善骨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培訓。醫專新任主席李錦滔表示,希望未來能建立深港專科醫生的互認機制,使在深圳或香港執業的專科醫生能夠順利地在對方地區工作。這一機制的建立,將極大地促進兩地醫療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
在疫情期間,內地醫護亦曾經來港支援抗疫,兩地醫護合作無間,保障市民安康、助本港成功抗疫,足以證明內地醫護有能力為港人服務。深圳作為內地醫療資源較為豐富的城市,有條件與香港在推動醫生互認方面先行先試。
特區政府近年來推出多項措施,如「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吸引全球高學歷或高收入優質人才來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使他們能夠在香港長期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立法會最新政策研究顯示,與德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相比,香港在人才支援措施上有改善空間。
海外先進地區大都提供較為靈活快捷的途徑,令輸入的人才能夠取得永久居留權。例如,德國的「機會卡」計劃允許外國人在抵達後一年內尋找工作,無需事先受聘;日本的「特別高度人才制度」則允許高技能或高收入人才在一年後快速取得永久居留權。相比之下,香港在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條件和程序上仍較嚴格和繁瑣。
除了取得永久居留權外,海外先進地區在協助引進人才定居和融入當地,也提供更全面輔助服務。例如,德國和日本均設有特定的政府網上平台或支援中心,為引進人才提供就業信息、職業培訓等服務;新加坡和英國則安排了特定支援人員,協助人才解決在當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海外先進地區還普遍提供語言課程、招聘會、兒童教育等服務,這些經驗值得香港借鑑。
未來,香港應繼續深化與內地及海外的合作,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構建多元化的人才體系,促進人才融合和身份認同。同時,應關注來港人才的訴求,如資金流入、就業創業等,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讓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