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協同對接 促進灣區深度融合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2月8日至10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鹽田港進行調研。連日來,特區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都表示,夏主任此行彰顯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高度重視,為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大灣區融合發展提供明確方向。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包括河套、前海跨境合作、北部都會區進一步發展,都是沒有先例可循的全新探索,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既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勇於打破條條框框,找到新辦法、蹚出新路子,同時要主動加強與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對接,促進深度融合,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貢獻國家,成就香港。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首先要敢於創新、銳意改革。包括橫琴、前海、南沙、河套以及北都區等大灣區合作平台建設,是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建設,和一般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模式完全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當中很多工作是前所未有的,碰到的很多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這就要求必須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必須充分發揮香港、澳門的獨特功能作用,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

  例如,被視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的北都區,特區政府提出引入創新機制推進北都區發展,包括試行由發展商綜合開發的片區開發模式,這是跳出「積極不干預」、「小政府大市場」發展模式束縛的大膽創新,有利加快建設進度。

  對香港來說,片區開發是新事物,同時受當前經濟環境、市場氣氛影響,發展商對北都區發展持觀望態度。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更須進行革故鼎新的制度改革,一方面採取高效審批、監管政策,提高審批程序透明度及順暢度,減低投資風險,增強投資者對北都區的投入;另一方面,北都區作為香港融入大灣區的前線平台,應發揮「內聯外通」的優勢,積極吸引海內外企業參與投資合作,達至多贏局面,令本港從區域融合中獲取更大利益。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還必須堅持灣區合作思維。例如前海建設迅速,現代服務業發展前景亮麗,為香港金融業、法律業、青年創業者提供廣闊發展空間,但香港不時傳出前海將取代香港的憂慮;有學者指出,前海在醫療、教育等專業領域的市場准入仍存在隱性障礙;河套港深創科園在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等生產要素的跨境流通亟待更靈活安排,為促進兩地創科產業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此次調研之行,夏主任於9日下午在前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香港特區政府官員介紹特區政府2025年經濟金融工作安排,並就香港在新形勢下進一步識變應變求變、加快改革促興和進一步加強粵港合作、更好融入大灣區進行深入交流。

  會後,多位官員都表示,香港更需要與灣區其他城市互相協調,緊密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有為推進大灣區建設。

  廣東省省長、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王偉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周霽等中央和廣東的相關官員都參加了有關調研活動和座談會。中央加強統籌協調,提升粵港澳協同發展的灣區意識,三地通力合作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粵港澳居民「心聯通」,為大灣區建設增添更大動力,打開「一國兩制」高質量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