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用AI管理電網穩定供電 實時識別風險 整合3000數據點及鏡頭監察系統

為應對極端天氣頻發及保障供電穩定,中華電力與本地網絡運營商合作研發智能管理系統Grid-V,並在去年9月首次應用於中電電網。該系統整合了約3,000個數據點及鏡頭,全天候實施監察供電系統,並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實時識別環境中的潛在風險和異常狀況,自動發出警報通知工程人員。上月元朗雞公嶺發生嚴重山火,中電工程人員就藉助Grid-V的多角度鏡頭,準確判斷火勢發展,及時安排調動供電點,穩定附近電力供應。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中電現有逾15,800個變電站,輸電及高壓配電電纜總長超過1.69萬公里。中電輸電及供電業務部智能電網及創新部副總監郭子敦表示,Grid-V現時整合約3,000個數據點及鏡頭,實時監測供電系統,包括關鍵電力設施、變電站、高壓開關設備、架空電纜等輸電路線,並透過人工智能識別異常情況,如火焰、煙霧等潛在災害,以及大型調機、掘路工程、飛行物件等外物接近架空天線,系統會發出不同程度的警報並通知工程人員處理。
監察山火火勢調動供電點
除此之外,Grid-V的部分鏡頭更加設紅外線熱影像功能,有效探測設備及附近環境的異常狀況,例如探測設備過熱的情況,提示工程人員採取措施,去保護電力系統。如果遇到山火等情況,中電亦會通知政府相關部門處理。
元朗雞公嶺於上月發生嚴重山火,藉助Grid-V多角度鏡頭,中電工程人員無須到場評估,便可實施監察電塔附近的火勢及火場情況,其後工作人員根據風險評估,及時安排調動供電點,保障供電的穩定性。
擬添無人機視像分析功能
郭子敦說,系統的研發成本控制在預算內合理水平,研發周期少於一年。現時大部分變電站均有覆蓋Grid-V,架空天線亦會逐步覆蓋,未來會將鏡頭數量由現時1,000個增至1,700個。中電正研究未來在該系統中加入無人機視像分析功能,進一步優化人工智能分析和警報功能等,亦會將系統應用在加強工地管理安全,提醒公司負責人有關安全風險。
他表示,雖然系統的準確度非100%,如在識別山火及燒垃圾時會出現混淆,需由工程人員再確認,但在識別大型外來干擾物時,準確度很高,舉例應用初期曾發現沙田有起重機吊臂接近架空電纜,或干擾供電系統,即通知工程人員到現場處理,無需再等工程人員巡視路線,可更快確認位置。
中電輸電及供電業務部首席智能電網拓展經理列俊杰表示,該系統覆蓋範圍按風險層級而定,如容易發生山火的地方會首先放置鏡頭及數據點。Grid-V的所有鏡頭設於中電設施範圍內,而有關影像除非有跟進需要,否則只會備存7天,並會加密處理,除操作人員外均不能進入位於中電沙田中心的Grid-V狀態監察中心,以保障市民的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