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自然環境的治療作用
湯禎兆
早前看到1890年的醫院相片,在它的天台上,床都一字排開,全部病人在享受陽光浴。反觀現在的醫院,密封、寒冷、沒陽光,但病菌沒有減少,然後大家要戴口罩,呼吸也困難;回看,其實那個年代也有值得現代醫學學習的地方。
上網搜一下,原來在19世紀末,除了天台曬太陽的床,還有建在特別地方的醫院,例如︰建設於高海拔地區,以利用清新的空氣和自然環境,這一做法在治療肺結核等疾病方面特別受到重視。當時,醫療界普遍認為新鮮的空氣和陽光對病人的康復至關重要,這促使許多醫院選擇在山區或高地建立。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位於美國紐約州薩拉納克湖的Pavilion Hospital,其於1884年創立。創辦人是一位肺結核患者,他深知新鮮空氣對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決定創建一個專門針對肺結核患者的療養院。這所醫院的設計充分考慮了病人的需求,利用當地的高海拔環境和清新的空氣,為患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恢復環境。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位於瑞士的Sanatorium at Davos,該地在19世紀末成為肺結核患者的避風港。達沃斯以其高海拔和清新的空氣而聞名,吸引了大量尋求療養的病人。在宮崎駿作品《起風了》中也有這種醫院。他們通常設有開放式病房,讓病人能夠接觸到陽光和新鮮空氣,這種自然治療法在當時被認為對病人的康復有顯著的幫助。那時候,醫生十分重視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這一時期,許多醫院還開始強調病人的整體護理,這一理念還是近代醫療才慢慢重拾。
從這些歷史經驗中,我們仍然可以學到許多有價值的教訓,包括如何在醫療設計中融入自然環境的元素,以提升病人的就醫體驗和心理健康。 例如︰在現代醫療設施中,愈來愈多的醫院開始注重自然光的引入和綠色空間的設計,這些都是受到早期高山醫院理念的啟發。醫療界已經認識到,良好的環境對病人的康復有着深遠的影響,這不僅包括物理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香港地方不大,但愈來愈多療養院向這個方向發展,希望大家記起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