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亮麗/港交所:上月新申請IPO逾35宗倍增

香港IPO市場在2024年下半年轉旺,有不少更獲超額認購,令到市場對抽新股的熱情重燃。踏入2025年後,IPO的申請更大幅增加,今年1月便已接受超過35宗新申請,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倍。港交所(00388)上市主管伍潔鏇表示,對IPO市場今年的表現感到樂觀。港交所將致力不斷審視及提升上市機制,確保能夠與時並進,增加香港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大公報記者 許 臨(文) 何嘉駿(圖)
伍潔鏇指出,本港去年下半年不少歐美投資者都回流市場,加上有多隻大型新股上市,整個IPO市場變得更為熱鬧,去年合共有71間公司成功上市,集資總額達875億元,較2023年增長達89%。事實上,去年中證監推出的五項措施中,也鼓勵更多的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已有不少企業表示有意向來港集資。今年1月已錄得超過35宗新申請中,便有7宗屬A+H申請,目前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更超過100宗。
縮短審批時間 降上市成本
伍潔鏇強調,港交所一直透過不同方面優化上市機制,去年便與證監會訂下三種申請情況,明確所需的發出意見時間和次數,以A股已上市公司為例,最快30個營業日內完成監管評估,全新IPO申請就會在最多兩輪提問、40個營業日內確認。希望能便利準發行人在香港上市,以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區內領先的國際新股集資市場的吸引力。若上市審批的時間縮短,發行人的上市成本也會因而下降。
此外,港交所特別希望吸引更多的科技股來港上市,由於內地人工智能(AI)大模型非常成功,而且不少國際投資者都希望買入內地科技股,例如2023年3月港交所便推出了18C章,允許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專精特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這是繼2018年之後港交所的又一重磅改革。伍潔鏇認為,市場對18C章需要時間去逐漸適應,但為了順應市場的需求,港交所去年9月已下調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最低市值,如已商業化公司,由60億元減至40億元,未商業化公司,由100億元減至80億元,目的是想各方參與者所想,方方面面顧慮周全。
除了修訂18C章外,去年獅騰控股(02562)成為香港首家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而在香港上市後,港交所也收到不少市場人士的意見,其後決定將SPAC的併購交易下調最低獨立第三方投資額,並對第三方投資者的獨立性做了重新規定。
增添發行人及投資者靈活性
事實上,無論是18C章的修訂還是SPAC併購交易的獨立第三方投資規定,其實都只是希望為有高增長潛力的新經濟公司提供可行的上市途徑。伍潔鏇指出,港交所致力不斷審視及提升上市機制,確保能夠與時並進,增加香港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憑藉處理上市申請及相關交易獲得的經驗,進一步提升上市框架的彈性和活力。這些修改將為發行人和投資者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和清晰度,同時維護嚴格的監管標準。
此外,為了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上市,港交所不斷改善上市公司的企業管治要求,以迎合發行人的需要,根據《ESG守則》,在報告年度前整整一年均屬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份股的發行人將需於2026年起作出強制披露,但GEM(Growth Enterprise Market,香港創業板)則可選自願披露。另港交所近年積極與海外潛在發行人加強聯繫,如今年便計劃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Riyadh)開設辦事處,加強港交所在中東地區的布局,促進中國與中東海灣地區之間的聯繫。連同北京、倫敦、紐約、上海和新加坡,利雅得將是港交所的第6個境外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