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前瞻/港航運物流急需開拓新貨源\鍾鴻興

過往多年,香港作為轉口港的貨物來源,主要是深圳陸路口岸及珠三角水路口岸,但經過三年多疫情管控,內地出口探索新出路,香港航運物流業面臨緊迫勢態,必須尋找不同地區的新貨源。此舉對維持香港航運業繁榮、鞏固其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意義重大。
海外市場方面,「一帶一路」沿線眾多國家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對鋼鐵、水泥、工程機械等大宗商品物資需求巨大,香港航運業宜把握沿線基建物資運輸機遇。香港作為重要節點城市,亦需要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大宗商品領域的合作。
2024年10月發布的施政報告提出,香港會建立新增長點,以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為切入點,匯聚相關企業落戶香港,作為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倉儲交割、航運物流、風險管理等運作中心。例如,內地企業向東南亞國家出口橋樑建設鋼材,經香港整合、轉運,利用其完善航運網絡高效送達目的地。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日益頻繁,香港應發揮國際航運、貿易及金融中心功能,吸引沿線國家特色商品匯聚,如中亞的能源資源、東南亞的熱帶農產品等,拓展雙向物流運輸業務。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亦已批准在港設立金屬倉庫,加強與內地大宗商品市場的聯繫,相信對香港航運業的新貨源開拓有相輔相成的帶動。
內地市場方面,分地區具體來看:
廣西農產品尋求外銷
廣西地處中國華南、西南與東盟經濟圈結合部,擁有北部灣優良港口群。廣西外貿規模排全國第十三位,香港是廣西第一大的外資來源地,也是廣西企業「走出去」第一大平台。機電產品、勞密產品(成衣、紡織等)是廣西前兩大類出口商品,合計佔廣西出口總值比重超七成。隨着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廣西「新三樣」產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出口規模已達155.7億元(人民幣,下同)。
2023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期間強調,要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發開放,把廣西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腹地」。桂港兩地互為支撐,可加快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及北部灣經濟圈,利用北部灣港在陸路連接內地西北地區,海上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連通亞洲、北美、歐洲等區域,攜手共建「海鐵聯運物流大通道」。
據筆者了解,廣西北部灣港至香港公共班輪航線「天天班」常態化已開行,並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多式聯運班列對接,實現海陸聯通。今年一季度,北部灣港至香港航線累計開行301班,同比增長64%。內地西北地區經香港轉運至亞洲主要地區只需4至7天,極大促進廣西與香港之間的多式聯運。
去年6月,筆者前往賀州、梧州、桂林及玉林等地考察,了解到當地農戶對農產品供港條件未能具體掌握,故只可賣到華南地區銷售,但非常期待能夠打開香港市場的通路,並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以香港作為銷售平台帶動農產品銷往海外。
廣西現正全力建造平陸運河,平陸運河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幹工程,建成後將從根本上改變廣西臨海但沒有江河直接通航入海的現狀。平陸運河全長134.2公里,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預計2026年12月底主體建成,平陸運河建成後還會帶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香港航運業應盡早把握合作,才是積極有為的做法。
武漢高端製造業發達
武漢地處中國內陸中心,是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地區的關鍵節點,亦是重要的工業基地,汽車製造、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產業發達,產業基礎雄厚。香港航運物流行業可借助武漢的產業資源,增大貨源及拓展服務領域,武漢則能利用香港的物流服務提升產業供應鏈效率,促進產業升級。
據悉,武漢正推進高標準建設「五型」國家物流樞紐,要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路」現代物流貨運,高水準建設臨港、臨鐵、臨空、商貿服務和生產服務五個樞紐經濟示範區。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超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實現進出口外貿總額4033.5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11.8%,增速均居副省級城市前列。其中,中歐班列(武漢)實現「四向拓展、陸海聯通」,已擁有52條穩定的跨境運輸線路,輻射歐亞大陸40個國家和地區、115個城市。2023年,中歐班列(武漢)共折算發運1005列。
針對武漢的汽車、電子資訊等製造業,香港物流企業與武漢本地企業開展供應鏈合作,武漢的貨物經香港中轉,可快速運往世界各地;香港的進口貨物也能通過武漢輻射至廣闊的中部地區。現實的問題是,內地中部的貨源如何運到香港、並帶動香港航運貨量。參考去年8月20日開通的「渝深港圖定班列」,可實現成渝貨物3天時間抵達香港葵青港區貨櫃碼頭出口。因此,武漢貨源亦可從開通「漢深港鐵路班列」運到香港貨櫃碼頭。
隨着「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武漢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將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與香港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有望持續深化。同時,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與國際化水準,也將為兩地貿易增長注入新活力,預計未來五年香港與武漢貿易額有望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兩地航運物流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珠海交通便利輻射粵西
據珠海拱北海關統計,截至2024年12月,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總值累計突破1萬億元。每天約70萬個包裹從港珠澳大橋進出,通達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攬貨、珠海聚集、發往港澳、通達全球」的態勢日趨明顯。
珠海市政府近年積極發展「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及「經珠港飛」經濟發展,務實興建多個物流基建來打通這大通道,包括粵港澳物流園、金灣機場貨運站二期、高欄港碼頭升級,加大鐵路網絡等,目的是把珠海打造為面向粵西及西南地區經貿市場,珠海經過多年自身調研後,亦明確定位為面向內地大西南樞紐地位,藉着「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連通香港國際樞紐,帶動珠海與香港兩地樞紐雙循環。
珠海周邊城市包括江門、佛山、中山等,都是生產企業為主、貨源穩定,港珠澳大橋與新建成的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連線」,不僅成為大灣區的「外環」,亦拉動江門地區陸路貨運減少經大橋到香港時間。加上粵西城市,湛江、茂名、陽江等,都是極為值得開拓的新增長點。在此發展過程中,香港航運業應把握集聚上述貨源,與珠海航運物流業共同合作,併船出海,發揮香港的國際貿易、金融及航運優勢。
總結
時值外圍環境動盪時期,香港更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獨特優勢、久久為功,強化內聯外通。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廣泛拓展國際聯繫,深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及提升香港在全球影響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扮演國際樞紐角色,吸引內地目標省市集拼和中轉業務於香港進行,以增加港口貨運量。
香港當前的重中之重是開拓新貨源,至於航運物流業發展要走哪個方向,以及需要什麼配合才能鞏固及提升自身地位,筆者將於下一篇專欄文章中與大家分享。
(作者為香港物流商會主席、武漢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