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上月接7宗A+H申請

  近日港股明顯好轉,新股市場亦見復甦跡象。港交所(0388)上市主管伍潔鏇昨透露,單計1月份,港交所已接獲逾30宗IPO申請,包括7宗「A+H」。目前正處理逾100宗申請。

  港交所為提升香港IPO市場競爭力,數月前建議全面改革新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相關監管框架,將循公開市場規定、新股定價及發售機制,以及靈活定價機制三方面調整。當中包括降低「A+H」公司在港上市的最低H股門檻、放寬基礎投資者禁售安排、調整公開認購回撥上限等,公眾諮詢至3月19日截止。

  伍潔鏇指,有關建議旨在加強新股定價和發售機制,支持來自全球的優質公司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並蓬勃發展。而建議修訂公開市場的規定,可提升香港作為開放、透明度高的市場聲譽,增加對全球發行人及投資者吸引力。

  考慮縮短股份禁售期

  就靈活定價機制方面,新股發行人在毋須延遲上市時間表下,將招股價格在指示性發售價範圍上調不多於10%,較現行只可以向下調10%進一步放寬。

  至於市場較有爭議的新股定價及發售機制,即就基礎投資者的禁售期6個月,是否需要保留諮詢市場意見。該諮詢中或可考慮「分階段解禁」,將其中一半股份的禁售期縮短至只有3個月,另一半為6個月。同時,亦賦予上市公司彈性,選擇公開發售部分最初設為5%,回撥上限由現時為最多50%降至20%。

  至於諮詢建議內,「A+H」公司在港上市最低H股門檻,由現時的15%降低至最少10%;或相關H股上市時預期市值至少30億元,並由公眾人士持有,是希望讓發行人更靈活訂定上市方案。

  有證券業人士指出,在港上市成本高昂、上市審批時間長、存在不確定性,導致上市費用失預算,結果最終沒選擇在港上市。伍潔鏇強調,目前港交所由發行人遞交上市申請後,在40天內已可答覆他們是否可以上市,效率進一步提高,期望可減省上市成本,但大前提仍是申請人需交齊資料,並回答好有關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