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處 元宵那些事

  李碩

  一直覺得,元宵節是一年裏最特別的節日。小時候,元宵節就是熱熱鬧鬧的代名詞。天還沒全黑,我就拉着爸媽的手,迫不及待地往街上跑。那時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去看花燈!

  街邊的攤位一個挨着一個,賣什麼的都有。彩色的氣球在微風裏晃悠,糖葫蘆紅得透亮,咬一口,酸甜的滋味瞬間在嘴裏散開。我總是眼巴巴地望着那些小玩意兒,爸媽也總會心軟,給我買個小燈籠,或者一串糖人兒。

  花燈是元宵節的主角。每一盞燈都像是一個小小的世界。有畫着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威風凜凜。還有嫦娥奔月的,嫦娥的模樣溫柔又好看。我和小夥伴穿梭在燈海,一邊看一邊爭論哪盞燈最漂亮。

  猜燈謎也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環節。大人把寫着謎題的紙條掛在花燈下,我和小夥伴仰着頭,絞盡腦汁地想答案。有一次,我看到一個謎題:「一間房子扁又長,上邊開了許多窗,用嘴吹進一陣風,好聽的音樂多響亮。」我反覆琢磨,腦海突然閃過一種樂器,大聲喊:「是口琴!」旁邊的叔叔阿姨都讚我聰明,還獎勵我一個小香囊。

  長大一些,開始好奇元宵節背後的故事。聽老人說,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漢武帝特別重視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這天,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從黃昏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早上。後來,這個習俗就慢慢變成元宵節。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