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香港與內地金融業生機勃勃興盛可待\陸文英
近年來,世界風雲四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尤其是美國特朗普上台之後,發起了針對我國及香港特區的連串所謂「制裁」舉措,香港面對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面對種種困擾逆境,香港是奮發自強、沉着應對,還是驚慌失措、自亂陣腳?近日就有人在媒體公開宣稱:「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已臨生死關頭,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因為香港金融業是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員,如果被排擠被疏離這個體系,香港金融中心必難以生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云云,言論聳人聽聞,香港金融業什麼時候竟成了要依附西方之「皮」才能生存的「毛」?
早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並明確了「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習近平主席更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因此,香港作為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決不許、也絕不會淪為西方金融的附屬附庸,香港金融業獨立自主,自成體系,有自身發展的方式方向。
中國市場吸引力不斷增強
事實上,隨着中國市場吸引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有序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吸引國際資本,越來越多的外資紛紛踏足這片熱土。截至2024年6月末,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共41家,代表處共127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3.87萬億元人民幣,去年上半年淨利149億元,較前年同期的116億元有顯著增長。
2024年,外資券商正持續加碼中國金融業務。其中包括美國著名的摩根士丹利期貨公司、摩根大通期貨公司及花旗證券等。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券商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033.16億元,淨利799.9億元。外資證券公司總資產合計6220億元,佔產業整體比例約5.3%,營業收入合計140億元,佔業界整體比例約6.89%。
在資管領域,自2006年中國推出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政策以來,近二十年間,QDII顯著推動了中國金融市場全球化。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市場上共有189家金融機構累計獲得1677.9億美元的QDII額度,與2023年同期相比,實現了101.8%的大幅成長。其中證券類機構的累計批准額度從4月底的905.5億美元增加至921.7億美元,顯示出證券類機構在QDII業務中的強勁成長動能。
在香港,歐美投資者對這個亞洲最大的金融市場的信心也未見減縮,本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回顧2024年香港經濟狀況時表示,據近期及過去數年市場數據,本港市場交易活躍度及深度明顯不斷改善。隨着去年9月中內地推出支持經濟政策措施,港股市場氣氛改善,交投轉趨活躍,10月及11月合計日均成交額2083億元,遠高於首9個月的1133億元。至於首11個月新股集資額790億元,按年升1.1倍。期貨及期權日均成交量逾150萬張,按年亦升16%。香港作為國際投融資及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穩固,繼續成為全球投資者青睞的市場。
香港市場仍獲國際青睞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近月港股交投轉旺現象引述分析指,近期港股淨買入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歐美投資者,他們佔淨買入價值約85%;投資者分布方面,有九成來自基金或投行。資料顯示,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FDI)中,英國和美國的投資部位佔比最高,分別為9.8%和2.3%。在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資人中,歐美投資人佔比47.6%,幾乎佔了香港外來投資者的過半。
事實上,中央一直對香港寄望甚殷。在上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召開的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上也特別提到,要擴大制度型開放,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過去一年,香港金融業儘管面對不利因素增加,給我們的發展帶來一些困難。但是在國家支持下,業界人士協同特區政府積極應變,香港正加大加快與內地及國際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以高質量賦能及發揮全球化運營特長,進一步強化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各項業務功能之完善與建設。
香港與內地的金融業充滿希望,發展機遇和前景無限廣闊,有力的數據和亮麗的發展現實必打破悖謬的謊言,港人應擦亮眼睛、澄清心水,不要受蠱惑宣傳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