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多方齊努力 重塑公眾信心
近期,針對部分專家和公眾對集採藥品「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的質疑,國家醫保局等部門快速回應,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驗證,明確指出當前證據未支持集採藥品存在系統性質量問題。然而,公眾對仿製藥療效的疑慮沒有消失,對原研藥可及性的擔憂仍存在,公眾圍繞醫保集採藥的信任危機並沒有完全消除。破解這一困局,需從科學監管、透明溝通、制度完善等方面發力,重塑公眾對集採藥的長期信心。
推動醫療機構參與多中心臨床試驗
官方昨日回應,重點對降壓藥、麻醉藥和瀉藥進行調查,並給出切實的科學數據。然而,坊間關於集採藥質量不佳的傳言並不止於這三品類的藥物,就在不久前的呼吸道疫情中,多地公眾都能切身感受到原研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的效果優於仿製藥。重塑公眾對仿製藥的信心,需要有基於大規模、嚴謹真實世界研究的科學數據。官方應進一步公開類似研究的詳細數據,並推動醫療機構參與多中心臨床試驗,以增強證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有觀點認為,公眾對仿製藥質量的擔憂,本質是對監管持續性的質疑。中國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雖已對標國際標準,但需避免其淪為「一次性認證」。當前,藥監部門通過每年對集採藥品實行企業檢查和抽檢「兩個全覆蓋」,已累計取消9個存在質量風險的中選藥品資格。在民革上海市委提案中,還提出動態質量抽查、生物等效性數據公示、生產工藝透明化等建議,未來也有望吸納進入集採藥政策中。
集採政策實施七年來,推動中國主流用藥從「未過評仿製藥」向「優質仿製藥」升級,累計節約醫保和患者支出超萬億元。面對公眾的質疑,唯有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方能將集採的「價格優勢」轉化為「質量信任」,實現「降價不降質」。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