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背景】讓投資變得更有意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在接觸過的眾多創科企業項目之中,陳家齊表示有兩個難忘之處:一是看到許多年輕的後起之秀在香港和內地蓬勃發展;二是部分企業快速成長,原本預計需要5年時間才能達到IPO規模,在港投的幫助下,竟縮至兩年,這是很大的一個驚喜。
之前做過不同崗位的陳家齊說,過去曾擔任不同崗位,讓她更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思維模式。不過,她的事業發展過程中,最長的時間其實是專注在投資範疇。
曾帶領金管局私募投資團隊
她憶述,最初由一名大律師轉職成為政務主任,曾經負責一些跨境項目,包括港珠澳大橋和深圳灣口岸等。隨後,在進入金管局後建立了一個私募投資團隊,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60人,投資範圍涵蓋科技、基建和房地產等領域;其後亦參與金融穩定的工作。
多元背景讓她吸收了不同的投資智慧,她亦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投資是一個工具,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只要有靈活的思維,也能為投資賦予意義。」
陳家齊強調,港投公司在不同的領域中看到了許多機會,但關鍵在於如何掌握這些機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她說:「大家可期待這些個案在2025年將更進一步被突顯出來,因此我對香港的創新科技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