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手記】雖未承詩名 親情永難忘

  上篇提到,杜甫挑選了次子宗武承繼杜家「奉儒守官」的傳統及「冠古」之詩名。為此,杜甫在宗武學語之初,已教他吟誦自己的詩作,從中習得文字的音義。宗武十歲時,杜甫訓示宗武必須「熟精《文選》理」。宗武十歲以後,杜甫安排他研讀哪些文獻呢?

  宗武十五歲時,杜甫訓示宗武必須飽讀並精通儒家經典道:「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又示宗武》)原因是,安史之亂以後,朝廷為了化民成俗,開始更重視官員的忠誠與品格修養,有意側重於考核儒家經典。在廣德二年,精通儒家經典可謂考取功名的先決條件,其次就是對策。

  儒家經典的內容大多與國家管理、社會民生、哲學相關,缺乏閱歷的兒童難以理解及應用,杜甫考慮到宗武的心智發展,等到兒子成長為少年時才開始側重儒家經典的探究。

  杜甫為宗武制訂的文學教育計劃,把握了《學記》「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的精髓,按照宗武的年齡智商施教,循序漸進、與時並進,其目的一在繼承自己的詩名,其二便是為國家培養文士,令兒子能躋身官場,獲取高薪厚職,可謂適切而周詳。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宗武學文的黃金時期,大部分時間都在戰亂中虛度。這使他縱使富有詩才,卻最終流落湖、湘而卒,過着平凡的一生,未能繼承父親之志。

  如果讀者們有穿越時空的能力,會否跟筆者一樣,想問問杜甫會否因為這結果而感到失落?或者問問宗武,如果志趣及前路能自決,他會否選擇學文?

  筆者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作為學者,同時也是育有一子的母親,特別佩服杜甫這位父親,自身為求官而奔波、為躲避戰亂而求生之際還能高瞻遠矚地為兒子制定並施行明確而周全的學習計劃。縱使結果不如預期,父子之間能以詩文作為分享感受、交流心得、維繫感情的橋樑,過程中共同締造足以令彼此沒齒難忘的珍貴回憶,這已經是最難能可貴、令後世羡慕不已的美事了。未知讀者們認同否? (二之二)

  ●伍鈞鈞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副系主任。研究興趣為唐宋文學。任教科目包括:唐宋文、李白杜甫詩、唐宋文學地理研究、中國文學與正向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