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憑闌處】拜年記

●學生們到作者家中拜年實踐傳統文化禮儀。 作者供圖
●學生們到作者家中拜年實踐傳統文化禮儀。 作者供圖

  童 心

  說起年味,總感覺北方要濃一些。入臘月後的各種規定動作十分講究,特別是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後的每一天,掃塵糊窗割年肉、祭祖蒸饃趕大集,一樣都馬虎不得,拜年這件事,更是凸顯了對中華傳統習俗的堅守。以個人經驗,北方的拜年有3種:一種是「走親戚」,家族的親人之間在春節一定要走動一番,長輩要給晚輩、特別是尚未工作的晚輩紅包,已經工作的晚輩也要藉此機會給長輩紅包;另一種是朋友之間的走動,不論是否給對方的子女紅包,送年貨總是必要的;還有一種是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之間,見面時問候,說吉祥話,圖個好意頭。前兩種有一個直觀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拜」。必須要去到對方家裏,不論時間長短,總要坐一坐、聊一聊,那份溫馨的味道、親情的味道、友情的味道就愈發濃了。

  香港的情況顯然有很多不同。在香港,即便再重視春節,由於家裏的空間着實有限,去親朋好友家裏「走動」,是比較少的。大多數的拜年,就是一大家子或是朋友們在酒樓裏搓一頓,就算是聚過了。我總覺得,倘若不到對方家裏去,這怎麼能算得上是拜年呢?評判情感遠近親疏,恐怕這是個從禮度、外在到內心都非常重要的標準。我更無法接受的另一件事,就是掃樓式的逗利是。辦公樓裏排着隊討要紅包,那種複讀機般沒有半點熱誠的「恭喜發財」,才是真真把傳統文化裏的「誠」給弄丟了,更加凸顯了利字當頭,又何必?

  這幾年,學生們漸漸長大懂事,春節會到我的陋室來拜年。我很欣慰。其實,他們起初也不明白為何要去家中拜年,後來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裏體會到更醇厚和濃郁的年味。以文化人,這一定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