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愛生活 愛寫作 愛具體的人




「這個時代真正的愛,一定是對具體的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喬葉的散文集《要愛具體的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上市10天後就實現加印。這部散文集中,喬葉用簡潔、純粹的文字,記錄了具體的小日子以及具體的「人」,這些人有的是喬葉的親朋好友,有的則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這些不知姓名的陌生人貌似與我們無關,其實構成了我們生活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早前,喬葉攜新書回到老家河南,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愛是非常豐富的,不僅僅是親情、愛情之愛,更是人與人之間小小的很溫暖的情緒與情感的觸動。」●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2023年,喬葉憑藉《寶水》摘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當回顧她的文學創作時,會看到她的散文亦毫不遜色於小說創作。很多人第一次記住「喬葉」這個名字,其實是在各大報紙的副刊。那些情感細膩的散文中,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簡白、純粹的文字書寫,一次又一次讓她的名字深入人心。
碰上「熟悉」的陌生人
《要愛具體的人》與以往的散文集有所不同,「這次有很明顯鮮明的主題,就是具體的人。」喬葉告訴記者,出於職業性,她有隨手記錄的習慣,有些內容寫不進小說,就單獨成為散文篇章。「我把以前的散文全部拿出來篩選,因此文章的時間跨度很長,有在老家縣城生活的部分,也有在鄭州生活的部分,北京的篇幅也不少。」
閱讀這本書,讀者會碰到很多「熟悉的陌生人」,「比如有篇文章記錄了春天薔薇花開時,我在鄭州緯五路上一所幼兒園外偶遇一對母女在那裏拍照,母親90多歲,女兒70歲。她們跟我講了很多有意思的生活細節,讓我覺得特別美好,特別感動。」
「所有你忘不掉的東西都值得記下來。」喬葉說,「眾聲喧嘩,聲音有很多層次,信息量很大。但是水落而石出,語言之水落下後,大大小小的石頭就會顯現出來,這些石頭就是細節化的東西,就是令你難忘的東西。你就記下來。」
香港之「香」亦在書香
在採訪中,喬葉也與記者分享了其在香港遇到的想要記錄下來的「具體的人」。「第一次去香港,在街頭問路人如何搭乘地鐵,那個人很詳細地跟我們描述了怎麼走。我和朋友就往前走,不多時,那個路人又追上我們說剛才所描述的路線有點細節不太對,他要再糾正一下,我覺得特別可愛,其實他完全可以不再管我們。但他覺得他給出的答案不夠完美,就追上我們再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
喬葉說,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可以讓人感覺到溫暖,感覺到愛的存在。
去年7月,喬葉首次參加香港書展,亦感受到香港讀書氛圍非常熱烈,「香港之香還在於書香。」喬葉說,「無論是文學也好,文化也好,香港與內地都是同根同源的,有很多共通的東西」。
在香港浸會大學公布的第十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得獎名單中,喬葉的《寶水》榮獲專家推薦獎。有媒體問,《寶水》這樣一部鄉土的作品,獲得香港的「紅樓夢獎」,會不會覺得很意外。對此,喬葉回應說,這恰恰說明文化沒有隔閡,就像這個獎項的名稱「紅樓夢獎」一樣,不論身處何地,所有的讀者和寫作者都看過《紅樓夢》這部華語文學經典之作,每個人都會從這本書中得到滋養。「即便我寫的是鄉土小說,也不妨礙我從《紅樓夢》中吸取營養並呈現出來。」
「這就是文學的奇妙之處。好的作品一定有共通的東西能夠打動人心。它能把偏見之牆拆解成道路,或者在壁壘之牆上打開一扇門,或者將成見之牆推倒變成一座橋樑,通向各種各樣的差異性人群。」
喬葉並向記者透露,《寶水》繁體中文版已簽約,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是「親姐妹」一樣的存在,繁體版本是她很寶貴、很期待的版本。「希望繁體版能夠為香港及海外讀者帶來嶄新的閱讀體驗。」
「到生活中去」
從散文到小說,從短篇到長篇,喬葉的每部作品都深受讀者喜愛。在談到30年寫作取得的成就時,喬葉既承認自己的幸運,也表達了自己寫作的態度。她是一個愛寫作的人,也是一個極其認真和努力的人,喬葉說,在生活上日常她可能就會比較隨意,但是在寫作上她對自己要求極高,「自從走上寫作這條路,我認定了我這一輩子要做這件事,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做這件事。」
「自己先折騰自己,把自己折騰夠了,別人就不折騰你了。」喬葉說,她寫的稿子在拿給編輯之前,一定會反覆修改,「我是一個改稿主義者,超級愛改稿子。經常已經發給編輯了,還要連着再發『以此為準!』可能過沒兩天,又發一版『請以此版為準』。」《寶水》已經要第十五次印刷了,喬葉透露在不改變頁碼的情況下,也會再和編輯進行溝通,對一些細節進行小的調整。
作為一個高產作家,喬葉也談到創作瓶頸,在她看來,創作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要有靈感,要有生活、要有積累。「靈感是個神秘的因素,它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喬葉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只靠靈感驅動力,很難把它進行下去的。當寫一篇大體量的小說時,需要很多的儲備,而這種儲備就來自生活。「生活的教育、文學的教育很重要。無論是信息、情感還是思想,都需要在生活中認知和成長。」
當然寫作困難一定是有的,喬葉說困難是一種常態的存在,「對困難我沒有恐懼的心理,一個前輩告訴我說,有障礙的地方必有寶藏,我覺得這個觀點很好,看到困難的時候你就會產生克服困難的興趣,因為你知道克服了困難就會有寶藏,作家有時候很像一個礦工,在不停地挖掘,在挖掉困難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特別美好的東西。」
對喬葉而言,克服困難就要「到生活中去」,具體的生活本身能夠給你帶來教育與啟示。「生活能夠解決很多問題,到生活現場去,你會發現很多預想的困難都是紙老虎。」
文學令人「忘記年齡」
在《要愛具體的人》中,喬葉寫到,「人到中年活得堅硬」。喬葉說生活中的很多時候自己都清晰地意識到已經「進入中年」,比如不能再肆無忌憚喝冰咖啡。「會感受到中年的壓迫感,但幸好有文學,在閱讀的時候、寫作的時候,還是會經常忘記自己的年齡。」
「中年不需要去刻意對抗。」喬葉覺得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美好,「有時候會想假設再重新活一遍,會怎樣?我可能覺得還是會是現在這樣,走到現在都還是最好的選擇。」幸與不幸,僅僅取決於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與看法。「年輕有年輕時候的莽撞,中年也有中年的底氣。你所經歷過的時間、歲月、生活都是給予你的禮物。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人生的財富。」
喬葉作為一個「i人」,並不是具體生活「熱熱鬧鬧」的參與者或主導者,她是一個傾聽者、觀察者。「寫作者不是記者,不需要拿着話筒到處去提問,我是一個默默潛伏的傾聽者,寫《寶水》泡村的時候,自己就像一個空氣般的存在,默不作聲,那幾年基本上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幹嘛的。」
人群永是流動,人和人的相遇似乎全在偶然,喬葉卻將這些熟悉或陌生的人們一一印在腦海,一一寫在筆端。她是如此珍愛人和人之間瑣碎的相遇,也是如此細膩深刻地捕捉到他人生活的真實片段,並以這些真實,鑄造了她純白精粹的文字。
女性的「性別局限」是偽命題
喬葉極少將自己的寫作歸為女性主義,但作為一位女性寫作者,她的寫作總是令人格外感受到女性面對世界時,那份獨特的細膩與溫情。這份情理之中的女性氣質,為她的散文別添一份溫婉氣質。《要愛具體的人》中,隨處可見情緒感染力極強的句子。她談論人和人相遇錯過時,寫下的是:「這世界,可憐的人太多,就不要太互相為難」;她和理髮的大姐聊天,心中體諒對方辛苦,卻又反思自己預設了人家的辛苦,於是她寫:「人家沒有活在你預設的劇本裏,這不是挺好的麼?」因賣燒餅的店主多優惠了一個收破爛兒的老人,她說:「我羨慕這種人與人之間所擁有的高尚的憐憫、同情和理解。我在意這種不為任何功利所侵入的饋贈和關愛。」
喬葉坦言不想被貼上性別標籤,也嘗試「中性書寫」,但好在時時「自省」,「我就是一個女性,忠實於自己的性別立場寫作就一定是一個坑嗎?即便是個坑,一直挖下去也能挖到寶藏」。喬葉從200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最慢的是活着》開始,到長篇小說《認罪書》《藏書記》《拆樓記》,都是女性敘事。2019年,喬葉出版了一本小說集叫《她》,從婚姻生活、情感世界、家庭倫理、社會道德等多個角度,描繪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也是有意識地集中和突出了女性身份,帶有一定的實驗性。喬葉認為,說女性有「性別局限」是個偽命題,男性就沒有局限了嗎?兩性都有局限。如何面對局限、認識局限和突破局限,這是個體可以作出努力的,比如盡可能讓自己開闊起來。這才是最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