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公民科】中國疾病防控經驗 貢獻全球衞生安全

自2024年年底入冬以來,位處北半球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受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及季節性流感侵襲,對各地民眾健康構成威脅。即使近年全球公共衞生體系的不斷完善,但在防範傳染病大爆發的工作上,國際組織及各地政府都不敢怠慢。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的四個課題當中,「公共衞生與人類健康」就是其中一個課題,當中學習重點包括「國家和香港對全球公共衞生(特別是在傳染病防控方面)的貢獻」,補充說明當中便包含了「傳染病防控:有效防控國內疫情,減緩病毒傳播速度;開展研發疫苗的工作;援助防疫設施不足的國家/地區對抗疫症」。新冠疫情過後,各國政府都加強了對傳染病的防範,當中,包括香港地區在內,中國衞生部門也對相關工作有所貢獻。而從今次防控人偏肺病毒當中,同學們便能確切地認識到國家對全球公共衞生特別是傳染病防控的貢獻。
加強防範意識 提高診斷技術
社會層面的防控措施是人偏肺病毒防控的第一道防線,能體現國家對傳染病防控所作出的努力及貢獻。中國各地致力通過廣泛的公眾健康教育和宣傳,提高民眾對人偏肺病毒的認知和防範意識。各級衞生部門和疾控機構利用多種渠道,如社交媒體、電視、廣播等,向公眾普及人偏肺病毒的基本知識、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信息。特別是對一些網絡上失實的傳言作出澄清更正,這些宣傳尤為密集,有效增強了公眾的自我保護能力。
在疫苗接種方面,中國積極推進流感、肺炎球菌等呼吸道傳染病疫苗的接種工作,雖然目前尚無針對人偏肺病毒的特效疫苗,但這些疫苗的接種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科技層面的防控措施為人偏肺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國在病原學監測、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在全國範圍內的哨點醫院開展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監測,中國能夠實時掌握人偏肺病毒等病原體的流行趨勢和病原譜構成。這些監測數據不僅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還為臨床救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國際合作分享防控經驗
在診斷技術方面,中國不斷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診斷技術和設備,提高了人偏肺病毒等呼吸道傳染病的診斷準確性和效率。同時,科研人員也在不斷探索新的診斷方法,如基因測序、快速檢測試劑等,以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
在治療方面,雖然目前尚無針對人偏肺病毒的特效藥物,但中國的醫療工作者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對症治療經驗。他們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有效提高了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傳染病防控合作與交流。通過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合作,中國分享了自己的防控經驗和成果,同時也學習了其他國家的先進做法和技術,共同推動了全球傳染病防控事業的發展。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已加強了與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合作,實現了抗疫資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互通,為傳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國際協作的相關經驗和機制,讓中國能更有效應對各類傳染病。
近年,中國不斷加強傳染病防控工作,不斷完善防控體系和機制,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在傳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成就不僅保障了國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通過國際協作,援助防疫設施不足的國家和地區對抗各類疫症。
因此,公民科老師在授課時,可通過近期國家對人偏肺病毒的防控工作,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國家的防疫以至完善公共衞生體系所作出的努力。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