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問題不在薪資

  劉予涵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政策分析師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6日公布。基於本港連續三年錄得千億財政赤字,政府已表明將節流減赤,於是各界紛紛提出建議,其中高級官員減薪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然而,翻閱政府財政開支列表就會發現,官員薪金在開支項目中佔比很小。例如首長級公務員目前常額職位1,493個,編外職位95個,月薪約15萬至35萬元不等,按D1-D8級金字塔的人員結構,取20萬為平均數,一年不到40億元。加上55位問責官員,即便平均年薪按400萬計算,一年也只有2.2億。總和數字以約7,500億的財政開支水平計算,只佔整體支出的0.6%。

  有人進一步要求所有公務員減薪,即便減薪10%,按上年度1,500億元左右的公務員薪酬及相關開支總額計算亦只有150億,對解決財赤杯水車薪。無明確制度的薪資調整,還可能動搖本港維持穩定、高效、廉潔施政體系的基礎。

  事實上,近年香港增長最快的公共開支項目是基建工程。根據政府預計,下年度基建開支將達1,058億元,按年升20%。以往工程投資主要來自賣地收入,如今土地財政縮水,政府應審視未來工程清單,實事求是找出優先級低的項目暫時擱置,或尋找新的項目模式降低成本,如此減赤才能更高效解決問題。

  本文篇幅有限,暫不討論具體減赤措施。只想談談社會應如何看待官員的薪資問題。官員的問題不在薪資,而在於其表現是否匹配該薪資。作為世界級城市,香港的官員就像企業高管,要對社會發展作出實質貢獻。例如香港定出「盛事經濟」的發展策略,那麼相關官員是否能運作相匹配的國際巨星來港演出,或組織頂級國際盛事在港舉辦?能否帶來目標計劃的經濟效應?再例如,政府決定推動虛擬資產行業發展,那主事官員是否可以推出政策吸引國際資本來港交易?是否可以建立安全、可持續且使投資者得益的市場制度,使香港成為亞太乃至世界數字資產交易的首選地?這些才是評定官員的標準。如果官員能做出此類成績,那麼即便拿更高薪也不是問題。換句話說,這就不是開支,而是社會為推動發展作出的投資而已。但是,如果官員整日尸位素餐,喊幾句口號就算,那都不用考慮減薪,直接換人對財政健康的貢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