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遇/商會:港善用優勢 助國產品牌「出海」

  圖:李志峰估計,美國對香港產品加徵一成關稅的影響有限。
  圖:李志峰估計,美國對香港產品加徵一成關稅的影響有限。

  市場關注美國對香港產品加徵10%關稅之影響,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秘書長李志峰估計,這次關稅對香港影響有限,主因是2018年貿易戰時,已將廠家的利潤壓到很低,且香港產品出口美國金額有限。但面對各項挑戰,他認為,港商必須更好掌握內地供應的優勢及了解外地市場,單純貿易方式已難有作為,而近年內地品牌出海成績理想,未來香港的定位應該是協助國產品牌出口到不同國家,並從中獲得機遇。

  積極拓展電商市場

  面對貿易新形態,李志峰向《大公報》表示,中美博弈等關鍵因素將令香港貿易掀起大風大浪,故港商要換一套方式去思考,以往是內地產品經過香港出口去不同的地方,現時香港要更全面及深入了解供需兩方的情況,善用香港國際化優勢,將香港發展為國產貨走出去,及外國貨引進內地的平台。

  要發揮好走出去、引進來的角色,李志峰認為,港商應積極拓展電商市場。「電商這一板塊有心不怕遲,第一波電商我們沒趕上,到直播電商我們也沒趕上,現在已經流行短劇電商等,我們已經錯過了很多個電商的輝煌時代,必須要奮發圖強,別再做裝睡的人叫不醒。」他形容,電商是一種經營模式,更是一種邏輯思維,港商發展電商不是抱着馬上就能賺錢的心態,必須努力鑽研、思考及融入。

  至於特區政府能提供哪些支援。他提出三項建議,一是應設立機構協助傳統企業轉型,招聘一些真正懂內地電商的人才為指導,手把手協助港商做好電商業務;二是邀請內地大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機構,進一步落實香港與內地電商聯繫;三是舉辦國際性的電商會議,聚集內地大網紅,外國電商平台及中外的好產品,把氛圍谷起來,才能取得更大機遇。

  大公報記者 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