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中無一/錯體幣鈔罕見 更受收藏家追捧

「愈錯愈值錢」,香港真藏創辦人及收藏家張頌昇認為,香港的錯體幣鈔市場很有潛力,惟多數錯體幣的「錯因」尚待解密,背後歷史故事未被充分挖掘,導致當前收藏群體有限。不過,他相信隨着資訊的越發流通,這類特殊藏品將吸引國際藏家目光。
所謂錯體幣,實為錢幣出廠前出現獨特的「問題」,即使通常會在出廠前檢查到而被抽起,但亦有一些會不慎流出市面。張頌昇表示,隨着印刷及檢測技術的不斷升級,紙幣出錯率大大降低,錯體紙幣愈來愈少。因此,錯體幣因「物以稀為貴」而存在升值空間。
據了解,錯體幣可以分為不同種類,常見的有「漏印」、「福耳」、「折白」、「跌字」、「倒置」等,而張頌昇收藏品專賣店內所擁的1978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00元錯體紙幣,就有「折百」、「跌字」、「漏印」三種,其現價分別為2000元、4000元及1萬元。
除了紙幣,硬幣亦存在錯體情況,而美國的錯體硬幣最多人收藏,張頌昇指出,過去美國硬幣上有釘印都能出街,而愈是離奇或愈具故事性的錯體幣價格愈高,能達50萬至100多萬元。「說不定你家也有」,他拿出一枚1980年的香港2毫硬幣,他表示,該舊硬幣市場價值約為50元,而他手上的這枚「弱打」錯體現價為100元,升值近500倍。
翻查資料,在香港紀念鈔的發行史上,一張「六指錯鈔」曾紅極一時。這張鈔票的全稱為渣打銀行(香港)150周年紀念鈔,發行於2009年10月1日。乍眼看來,這張鈔的設計並無不妥。不過,該鈔有一個細節,就是背面的一位正在打電話的男子,手指有6根!
投資前要考究存世數量
正因為這個錯誤,它的價格愈來愈高,單張的就已經翻了好幾番。而2018年,「HK」(香港的縮寫)補號券,紙幣評級PMG 66分的一張「六指錯鈔」,以6527元的價格成交。
不過,市場數據顯示,真正具備收藏價值的錯版幣鈔不足流通量的百萬分之一,因此錯體幣鈔投資除關注其「錯」的顯著度,更需考究其歷史背景與存世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