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剪紙 蘊含200年黑土情韻

●倪秀梅指導新西蘭小朋友學習剪紙。 網上圖片
●倪秀梅指導新西蘭小朋友學習剪紙。 網上圖片

●2月7日,小演員在開幕式上表演。國家級非遺「方正剪紙」圖案躍然於小演員服飾上。      新華社
●2月7日,小演員在開幕式上表演。國家級非遺「方正剪紙」圖案躍然於小演員服飾上。 新華社

  開幕式運動員入場環節,身着白色禮服的引導員如同天空灑向人間的浪漫雪花,飄逸靈動,國家級非遺「方正剪紙」圖案躍然裙襬之上,與「樺樹皮畫」立體浮雕相得益彰,紅色內襯面料紋理如同松花江上初升的日光,蘊含着濃濃的新春年味。

  方正剪紙是黑龍江省方正縣的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是黑龍江多民族民間剪紙與中原漢民族剪紙在方正黑土地上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產物,這也使得「混血」的方正剪紙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基因特質。

  「古樸純美」 無聲訴說悠悠歲月

  「起初,方正剪紙內容題材多體現出當時的農耕文化,如豐收、播種等,表現形式包括團花、對稱剪紙等。而如今,我們這一代手工藝人接觸更多的是廣袤的黑土地、豐富的資源,所以作品主要闡述廣袤的森林、河流、打魚、民俗民風,以及日常生活等內容。」一把剪刀,一張紅紙。隨着剪刀在紙間遊走,獨屬於黑土地「古、樸、純、美」的風情在方正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倪秀梅的手中慢慢呈現。

  倪秀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從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到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投射到紙上,方正剪紙在歲月的悠悠長河中無聲地記錄和訴說着。

  數字化科技喚醒古老作品

  方正縣民間剪紙愛好者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地傳遞着特有的傳統文化基因,但一些老作品也漸漸蒙塵。如今,科技的進步正將沉睡在庫房的老作品喚醒。從小受母親熏陶喜愛剪紙的倪秀梅,一邊研究創作,一邊走訪了方正縣15個鄉鎮,挖掘出許多老作者的作品,並組織對一些重要瀕危的原始作品進行搶救。2008年,方正剪紙被原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後的日子,為將方正剪紙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結合,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倪秀梅積極開展方正剪紙的對外傳播工作。同時籌備建立電子化的數字剪紙文化館,修復、梳理老作品,要將它們掃描、拍照,建立數字化的保護模式,以便讓更多的人走近方正剪紙,了解它的歷史脈絡和未來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