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香港日本的電影文化互相影響 《九龍城寨》集幫會與動作元素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在日本市場爆紅,從最初的幾間小戲院上映,到現在全場滿座、好評不斷。許多宣傳攻勢和觀眾評論在網絡上口耳相傳,還有不少餐廳推出叉燒飯套餐,日本人爭相打卡,顯示出香港電影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亦反映出強烈的互相之間的文化影響。
「這才是真正的動作片!」「每一場打鬥都超熱血,毫無冷場!」這些評語令人驚訝,外國觀眾對這部香港電影如此強烈的反應,顯示出日本觀眾對香港本土文化的認識及感受並不淺。市場的反應顯示了文化交流的多樣性。
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風靡一時,日本和韓國觀眾對香港動作片趨之若鶩,尤其是成龍的《警察故事》以及周潤發、張國榮主演的警匪和江湖電影如《英雄本色》《縱橫四海》等。這些電影不僅具獨特的動作設計,還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流行文化和電影,如《人中之龍》系列遊戲和北野武的《小心惡警》《花火》。如今,《九龍城寨之圍城》喚起了中年觀眾對港片黃金時代的回憶,許多觀眾表示「香港動作片的魅力回來了!」顯示日本人對港片的熱愛與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攻殼機動隊》是由士郎正宗於1989年首次連載的漫畫,其中的場景深受東方美學影響。九龍城寨作為真實存在的「立體貧民窟」,其密集的樓宇和混亂的市井生態,與遊戲中的「賽博朋克」場景有着相似的美學影響,展現了日本和香港文化的交疊。
九龍城寨在日本被稱為「東洋魔窟」,神秘而引人入勝,加上黑社會背景和大量的動作場景,這些元素在許多日本黑幫電影如《無仁義之戰》《熱血高校》中也有所體現,顯示出《九龍城寨之圍城》成功融合了這些流行元素。《九龍城寨》中拳拳到肉的動作、誇張的肢體表現,與日本黑幫片的暴力美學相輔相成,符合日本觀眾對硬派娛樂的偏愛。
角色塑造和演員魅力也是電影成功的因素之一。許多日本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觀影後的漫畫和公仔,特別是對陳洛軍、信一、四仔等角色的喜愛。這些反英雄角色展現了義氣和硬漢特質,類似於日本觀眾熟悉的《城市獵人》或《魯邦三世》。最有趣的是,片中的「叉燒飯」意外成為熱話,甚至衝上日本社交平台熱搜,許多日本人看完電影後都想吃叉燒飯,成為完整的觀影體驗。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拉麵、燒賣等美食皆受到中國的深遠影響。 ●文:電影文化評論員 姚述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