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香港粵劇訓練的四層結構
由於春節前趕交稿,在行文漏了說明梁寶華教授在《香港粵劇的傳承模式倡議:從師徒制和社區訓練到學院制》所說的學院制是以廣東粵劇學校為例。至於,香港演藝學院在2011年曾經組織演藝青年粵劇團,讓學員有機會正式踏台板,2022年因疫情影響該團的演出已停辦。近年得日明劇團的支持,讓戲曲學院的學生到該團演出實習,但不知道是不是恒常機制。而在2005年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草擬「梨園新秀計劃」的時候,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學生並沒有到戲班實習的安排。
2007年粵劇發展基金正式推出「香港梨園新秀粵劇團」資助計劃,香港粵劇演員培訓便多了一層訓練模式。
最基層是非正規的社區訓練,最常見是坊間開辦的青少年粵劇培訓班,除了教授基本動作外,為了增加兒童學習的興趣,多以折子戲作教材,花在基功練習的時數較少,基本功自然不夠扎實。到了2023年,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才推出粵藝青少年導修計劃,這是一個專為9歲至17歲青少年設計的戲曲課程,為他們日後進入戲曲學院的全日制課程或在戲曲表演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成效如何,尚待觀察。
在社區訓練的上一層是香港八和學院提供的4年制的兼講培訓課程,入讀年齡介乎13歲至20歲,也就是小學至中學畢業左右的年紀。這個課程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收費不高,加上部分教學的老師亦活躍於舞台,可提攜表演優秀的學員入行,所以被有意投身粵劇界的青少年視為入行途徑。
如果青少年想接受學院制的粵劇訓練和獲得政府認可的學歷,便要進入第3層,報讀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4年制學士課程,報考者須具備在香港中學文憑試獲得該院入學要求的成績,又或持有學院所頒發之基礎粵劇文憑,而報讀基礎粵劇文憑課程須中學畢業。一般來說,中學畢業的學生大多已十七八歲。
根據梁教授的分析,「學院制模式則包括實習部分與就業有關,學員可能在實習中與業界建立一定的關係,以便畢業後可以進入劇團作職業演出」。早在2005年的香港演藝學院戲曲課程卻和香港的粵劇界掛不上鈎,粵劇發展基金才會打造一個平台,作為青少人才培訓的第4層,讓演藝戲曲課程畢業生入行前做好準備,同時也為香港八和學院粵劇課程的畢業生提供進修的空間。
我常以昔日甲組足球會設有預備組來譬喻「香港梨園新秀粵劇團」資助計劃。預備組的球員可能在技術和經驗上仍需磨練,但也不能連基本的足球技術都不達標。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