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珊瑚瀕臨消失 熱心人拯救復生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有香港「珊瑚媽媽」美譽的中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昨日在電台節目「香港家書」中,分享了自己培育香港珊瑚十幾年的心路歷程。她表示,香港珊瑚種類甚至超越加勒比海,但這個香港海底美麗花園,受到城市發展、氣候暖化、海洋污染而一度瀕臨消失,幸得熱心人士不懈努力,逐漸恢復盎然生機。
崔佩怡表示,香港作為一個沿岸發展蓬勃的城市,海洋環境受到很多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香港東北部的吐露港赤門海峽,於1980年代初有不少珊瑚,燈洲一帶珊瑚覆蓋率更達70%至80%,可媲美現時的海岸公園,但隨後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發展,吐露港水質污染嚴重被破壞,珊瑚覆蓋率跌至少於1%,是香港首次海洋生態災難,後來政府開展吐露港行動計劃,慢慢令水質大為改善,但時至今日當地珊瑚生態仍未能恢復,「可見,生態破壞遠超大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
實驗室育珊瑚碎片 移植存活率逾九成
修復珊瑚有兩種方式:一種猶如植物的截枝培育,珊瑚碎片經精心培育,能重新生長,她和團隊日常在海底收集被颱風或者生物侵蝕而掉落的珊瑚碎片,帶回實驗室培育,長大後再移植海底,自2019年開始這個計劃後,移植存活率逾九成。
另一種方法為有性繁殖。珊瑚群落每年會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夜晚,同步釋放大量精子和卵子,她與團隊通宵夜潛收集大量珊瑚的受精卵,帶返實驗室培育成胚胎,等珊瑚BB長大後再放回海底,這個過程需時一兩年。有性繁殖好處是數量眾多,且有性繁殖有利基因多樣性,大大提升存活率。
不過,去年香港夏天破紀錄炎熱,海水溫度亦大大升高,導致海域出現大面積珊瑚白化現象。好在隨着入秋氣溫下降,珊瑚群又恢復五顏六色,崔佩怡說:「修復珊瑚群落很漫長、艱辛,需要堅持和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