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熱點】《哪吒2》大國隱喻引熱議 觀眾解讀寄託變革訴求

●觀眾近日在貴州省黔西市的一家電影城觀看春節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新華社
●觀眾近日在貴州省黔西市的一家電影城觀看春節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新華社

  動畫新技術拓寬表達空間 場景元素啟發現實思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自大年初一上映以來票房屢刷新高,不僅登頂中國電影票房總榜,還超越《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獨佔全球單一市場票房榜首。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月8日下午6點,該影片總票房(含點映及預售)已突破72億元(人民幣,下同)。伴隨着觀影人次的不斷刷新,中國觀眾對電影的解讀也逐漸深入,社交媒體不少觀影分享,討論片中場景的中美博弈隱喻,亦有觀眾認為影片充滿反對大國強權的痕跡。多位專家學者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優秀的作品才會帶給人更多想像空間,民眾的解讀一方面說明對影片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公眾情緒的匯聚,觀眾通過電影外化自己的情感,多重解讀豐富了影片的意義,希望《哪吒2》接下來在海外有更多收穫。

  「玉虛宮不就是活脫脫的現實版五角大樓嗎?」「綠色仙牌上的白頭鷹,簡直就是綠卡的代言人!」「煉丹爐上面的美元符號亮瞎眼,不就是在暗戳戳地諷刺經濟霸權和美元體系嗎?」……伴隨着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的高歌猛進,影迷們也極為用心地為片中細節做出各種解讀。談及網絡上對《哪吒2》的討論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小孩看熱鬧、大人看門道,《哪吒2》是一個非常適合全家看的故事,在春節檔上映的時間點非常好,「好的故事和製作,在口碑效應的刺激下,促使影片取得了高票房成績。」

  優秀作品提供更多想像空間

  「影片大神話體系的建構有點像超級大片,這種片子在中國是不太多的。」張頤武也觀察到有很多觀眾將片中細節與國際政治隱喻聯繫起來,「詩無達詁,優秀的作品總能給大家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他認為,影片故事情節並沒有脫離哪吒的原型,網友將影片細節與對當下大國秩序的不滿相結合進行解讀,給影片的附加意義可能比創作人員自己想的還要豐富,「觀眾做的很多深度解讀其實挺有意思的,讀出了很多獨有的符號和象徵,大家各取所需。」

  張頤武說,觀眾對影片進行政治上的解讀主要因為春節期間民眾很關注國際風雲變化,強烈感受到世界局勢的不確定性,「所以大家就從電影裏外化了自己內心的很多情感和情緒,對電影的解讀是公眾情緒的匯聚。」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院長崔蘊鵬也關注到了網上關於該影片細節的諸多討論。他認為,有人願意去解讀是對作品的認可,「古今中外歷史上很多文藝作品也都被各種解讀」,說明觀眾已經不再認為動畫是一種單純低幼的簡單藝術形態,看到動畫其實可以承載非常多的內涵,「大家開始把動畫作品放在成熟的藝術作品位置上」。

  動畫更是國際化創作語言

  崔蘊鵬說,動畫作為視覺形象比較突出的藝術形態,一直以來就承載着講故事和傳達信息的雙重功能,「有些原理性、哲理性的信息很難用其他的實際拍攝或者表演的方式表達,就可以選擇動畫的方式」。當下各種高新技術讓動畫有機會模仿模擬現實世界的物體形態和光影效果,動畫表達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我覺得相對於真人實拍的電影來說,動畫更是一種國際化的創作語言。」崔蘊鵬認為,現在的動畫創作者不管是想講一個非常單純的故事,還是想表現非常複雜深刻的思考,都是可以做到的,「中國文化向來有文以載道的傳統,所以每一個創作領域裏或多或少都會有文化方面的思考,這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解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