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跨部門協作 發展本港海洋經濟
何俊賢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
2023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99,0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增速較國內生產總值高0.8%,海洋漁業、海洋旅遊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油氣業等海洋產業多點開花,海洋經濟正以破竹之勢推動國家經濟穩步前行。在此背景下,香港憑藉其世界級深水港地位、國際自由港的制度優勢,及「一國兩制」的政策支持,能更有力抓住這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要充分釋放海洋經濟的潛力,香港須通過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發展,一方面大力推進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濱海旅遊等成熟產業的轉型,探索智慧港口、綠色航運、海洋牧場、遊艇旅遊等產業項目的發展空間,提升產業競爭力及附加值;另一方面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加速布局海洋科學研究、涉海金融等新興產業,力求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中佔據先機,協同大灣區共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然而,海洋經濟系統性強、涉及面廣,需要政府各部門、企業乃至社會各界的協同聯動。在內地,由國家層面上的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到地方省市各級政府的跨部門領導小組,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廣東省是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的省份,早在2003年就設立了海洋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長親自領導,成員包括20多個涉海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通過有效的整體統籌協調,打破了部門壁壘,促進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確保各項海洋經濟政策的一致性和連貫性,規避政策衝突和資源重複投放,2023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更高達18,778.1億元。
可參考珠海例子
透過高效跨部門協作,能集中力量解決產業發展瓶頸。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旗下「格盛1號」養殖平台的快速投產,就是有力實證。該項目從2023年11月取得海域使用權到2024年6月正式投產,只用了7個月左右的時間,實現「拿海即開工、開工即投產」的高效推進。此外,為解決海洋牧場設備的「擔保難」、「融資難」、「投保難」,珠海市海洋發展局多次邀請銀行、金融保險機構與企業開展研討。2024年11月,「格盛1號」獲得廣東省首本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登記備案證,標誌海洋養殖設備可作為抵押物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及金融保險,有力推動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相比之下,香港在海洋經濟領域的統籌尚顯分散,例如避風塘的主管部門海事處主要處理海上安全事宜,對於活化及增加經濟點則無從落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作,不單限制政策制定及執行的靈活性,更限制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加上公務員體系中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或會令政策在制定及執行上「避重就輕」,進而錯失海洋經濟的發展機遇。以漁民轉型休閒漁業為例,政策制定與執行碎片化、牌照審批與市場需求脫節、有意轉型的漁民缺乏專業培訓、遊客缺乏了解渠道等問題仍然存在,令香港休閒漁業仍停留在須遊客自己「託關係」租船出海,導致客源有限、服務參差,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
打破行政壁壘 滿足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要釋放海洋經濟增長潛力,香港應借鑒廣東等地區的經驗,設立跨部門的海洋經濟專責小組,打破行政壁壘,制定和實施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確保落地的政策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及變化。同時,加強公務員與先進地區的經驗交流和培訓,發掘更多發展空間,加強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有效協作,充分利用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香港方能緊抓國家機遇,在這片「藍海」中開闢出新經濟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