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應對關稅戰 護利益增信心
嚴剛 立法會議員
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地點燃貿易戰戰火、對中國貨物加徵10%關稅,並公然踐踏香港作為一個單獨關稅區的世貿規則,將加徵10%的關稅覆蓋香港特區。面對美對華關稅霸凌,中國政府堅決反制,打出強有力的組合拳,展現無懼關稅戰的決心。緊接着特區政府昨日亦宣布,決定就美國對香港產品加徵關稅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特區政府堅決捍衛香港利益、堅定支持以規則為本的多邊貿易制度,為工商界應戰貿易戰、關稅戰帶來信心和鼓舞,香港工商界應主動應變求變,推動市場多元化,積極拓展東南亞、中東、拉美及非洲市場,抵消美國加關稅給香港市場造成的影響,提升香港轉口貿易中心競爭力。
以2023年數據推算,香港出口至美國,而又以中國內地為來源地的產品,只佔本港整體出口約3%,預計加徵10%關稅涉約150億元。美國是香港第三大貿易夥伴,2023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為603億美元。同時,香港是美國第27大貿易夥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過去10年高達2,970億美元,是其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美國通過對香港貿易最高年份的2014年,順差高達373億美元,美國是與香港雙邊貿易中的最大最直接最穩定的獲益者。
香港完全有能力從容應對
另據世貿組織統計,2012年,中國對美西方出口佔全部出口的近七成,12年後的2024年,中國對美西方出口份額佔比已歷史性降至約三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對「南方國家」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已佔全部份額的近七成。在此情形下,特朗普加關稅影響力或難以達至預期效果,畢竟美國對中國作為關鍵原材料及零部件進口來源的依賴程度仍在持續增加中。
美國今次加徵10%關稅,只是輕微影響本港150億港元的出口貨值。不論是特區政府,還是工商界,完全有能力從容應對。況且,即使加10%關稅導致中國商品乃至港產貨物價格上升,但考慮到中國產品的優良品質及低廉價格,競爭力仍強勁,美國未必容易找到其他替代品,因此完全無必要擔心美國消費者的需求會消失。
港工商界大舉拓展新興市場
有鑒於2018年的關稅戰,本港商界已早着先機,將生產線外移。據悉,針對美國加徵關稅,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近期已積極與工商界開會商討應對方法,年中會率領中小企開拓東南亞、中東及拉美等市場。香港特區去年4月已與智利簽署自貿協定,積極引導企業拓展拉美市場。若然特區政府與工商界積極應變應對,大舉拓展新興市場,完全有可能抵消美國加稅對香港帶來的輕微影響。正如一位工商界人士所言,「美國雖然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
美國橫加關稅,已在各界預料之中,對香港的自由市場衝擊不大,且特區政府與工商界亦有部分預案在先,相信能夠把整體損失減至最低。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中國產品已經大幅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美西市場只佔大約三成,中國今次作出的反擊措施已相當克制,為下一步的雙邊溝通磋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既然美國已經暫停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關稅,相信與華談判的大門未必緊鎖。中國政府一定全力以赴為包括香港特區在內的工商企業及國家利益爭取最好的結果。
過去幾年,儘管美方千方百計封堵中國創新科技突破,但中國仍在人工智慧、國產替代等新賽道取得重大突破,除早前的華為智能手機及近期的DeepSeek、熱核聚變太陽能等熱點外,電動車龍頭比亞迪據悉也在近期公布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天神之眼」。事實證明,美國越封鎖打壓,就如同彈簧一樣,只會越來越增強中國企業的張力與反彈力,實現新的突破及超越,更加讓美國離不開廣闊的中國市場與優質的中國產品。貿易戰無贏家,若果說有贏家,那就是包括香港特區在內的中國工商企業,一定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