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倡社區藥房酌量配藥減浪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明)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指出,現時病人每次覆診也獲處方大量藥物,推算每年公立醫院有三分之二的藥物被棄掉,估計造成近20億元公帑的浪費,且藥物當家居垃圾拋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他建議公院醫生要按病人情況處方適量的藥物,縮短覆診相距的時間,更好掌握病人病情用藥,同時可以要求病人需要時到公營的社區藥房配藥,由藥劑師監測用藥效果配藥,減少資源浪費。
料每年棄20億元藥物
林哲玄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不少病人相隔多月才覆診,醫生往往處方大量藥物讓病人「看門口」,「有不少病人整個櫃囤滿藥物,可能上萬粒,最後扔掉垃圾桶內。」他表示以往有調查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病人用完公院的藥物,即三分之二被浪費掉,「2023/2024年度政府藥物開支約131億元,其中約34億元是昂貴自費藥物,應不會浪費,餘下97億元的藥物,包括一般藥物及專科藥,如果每100粒浪費一粒,就浪費了1億元,但浪費的應不止此數,相信每年棄掉的藥物高達10多億至20億元。」
他並指,用不完的藥物被當作家居垃圾倒掉,更可能造成污染,「那些藥有些是抗生素、哮喘藥等,流入海洋也好,泥土也好,在食物鏈中循環,最後人類吃進肚子,那好不好?」
林哲玄表示,外國會回收剩餘藥物捐到第三世界國家,香港亦應設立回收藥物制度,「藥物處方後,不知病人如何處理,是否放在不衞生的地方,或溫度不合適,不適合轉讓其他病人,但應重新回收處理。」他建議在公立醫院、門診、社區藥房等設回收櫃,將多餘藥物交回政府處理。
社區藥房可逐月配藥
特區政府明年推出社區藥房計劃,為避免浪費藥物,他建議由社區藥房配藥,「舉例半年後才覆診,醫生只開一個月的藥物,病人用完後持醫生處方到社區藥房再配兩個月的藥,藥劑師到時檢視病人用藥沒有問題則繼續配藥,若感到不舒服或有副作用等,則叫病人提早預約覆診,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