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美國中產的隱憂與經濟困局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實
「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美國經濟表面的韌性掩蓋了深層的不平等,中產階級正成為經濟政策和通脹衝擊的「隱形受害者」,這種趨勢可能威脅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性。
生活成本攀升 財政能力卻滯後
首先,住房、醫療和教育成本的持續攀升。高通脹環境下,住房、醫療和教育這三大核心支出領域對中產家庭的壓力尤其顯著。這些領域的成本增長長期以來就遠超平均通脹率,而在當前環境下,這種趨勢更為加劇。住房對中產階級的影響首當其衝。
其次,中產家庭與高收入家庭的復甦程度現明顯差距。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中,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費能力恢復顯著滯後於高收入家庭,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分化的現象。高收入家庭在疫情期間從資產價格上漲中獲益匪淺,而中產階級卻在經濟波動中承受更大壓力。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高收入家庭擁有更多的金融資產,例如股票等其他類型資產,這些資產在疫情期間實現了大幅增值。而中產家庭由於資產配置以住房為主,受益有限。
最後,中產階級生活壓力的宏觀經濟後果。中產階級生活壓力的加劇不僅是家庭層面的挑戰,也對美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構成威脅。中產階級是美國消費經濟的主力軍,他們的購買力對整體經濟活動的穩定至關重要。然而,高通脹環境下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下降,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抑制經濟復甦的動力。
對於未來而言,美國總統特朗普政策的累積效應對美國中產階級經濟福利的持續影響。從財富積累的角度來看,《減稅與就業法案》作為特朗普上一執政時期標誌性經濟政策之一,可能成為新任期內政策延續的重點方向。根據美國稅收政策中心的分析,《減稅與就業法案》實施後,美國收入前20%人群的稅後收入增加2.2%,而美國收入後20%人群的收入僅增加0.3%。介於95到99百分位的高收入人群稅後收入的增幅最大,為3.4%。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