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大灣區齊飛 「政府+市場」具潛力

●張振剛表示,要充分信任年輕人的創新活力和能力。圖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做實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張振剛表示,要充分信任年輕人的創新活力和能力。圖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做實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記者敖敏輝及俠客島報道,近日,DeepSeek在中國、美國的科技圈受到廣泛關注。為何DeepSeek突然爆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這是OpenAI開源的結果,如果閉源肯定會落後,開源將在超越和被超越中不斷進步。他在接受「俠客島」訪問時指出,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中美兩個國家之內很典型的趨勢是城市群。美國人工智能有兩塊,一塊是硅谷到德克薩斯,所謂「狹長地帶」;另一塊是波士頓到紐約,東北部這一塊。中國也有兩塊,一塊就是長三角,蘇州、上海、杭州一帶;另外是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深圳這一塊。

  他將杭州的發展生態總結為「地域嵌入型」的生態環境,「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都已經在這裏面了,所以就有利於創新,也有利於吸引年輕人。」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能確保硬件跟上,「政府與市場」兩條腿走路是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優勢。此外,他特別提到,浙江有很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中產社會」非常大。只有「中產社會」才會去做這種有風險的、長期創新性的投資。

  至於人才,圍繞浙江大學的產學一體化,特別是浙江杭州這一塊,有點像美國斯坦福大學(港稱史丹福大學)周邊,產業體系做得很好。人才觀念很重要。杭州這些「六小龍」 都是年輕人,這就提醒政府,高科技時代,投資一定要向年輕人傾斜。人才也是個系統工程。

  鄭永年表示, 中國正在產生大量的新質生產力,但如果是因為體制機制改革沒跟上,導致一些新質生產力落不了地,那就太可惜了。這方面還有很大改革空間。長三角、珠三角還有很多有潛力成為獨角獸的企業,很多人沒有資源,但是有技術,需要來自國家的資源。所以,科技要取得長足進步,金融改革也要跟上。「我們不要虛擬金融、泡沫金融,要遏制投機性的,但對新技術的投資,對真正創新的風投,我們一定要做好。」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廣東省「十五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剛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指出,發展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好的基礎,有更大的底氣和能力。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大灣區有眾多高水平創科平台。比如,《Nature》發布2024全球AI領域TOP 100大學排名中,中國有19所高校入榜,大灣區有4所(香港2所)。

  完善體制機制 讓技術更快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除了華為、騰訊等大型創新型、平台型企業,大灣區還培育出近2,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他們將繼續與高校、各級重點實驗室聯動起來,打造出完善的創新生態,讓創新科技從0到1的突破,再從1到N開展產業創新。

  「目前,廣東和香港均推出了系列支持創科的政策,接下來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並加大對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等的支持力度,讓創新技術更快進入市場。」張振剛說。

  在人才培育方面,張振剛表示,DeepSeek的人才團隊基本來自國內高校,說明中國完全有能力培育適應創新科技尤其是硬科技發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科技人才。大灣區要發揮擁有優質高等教育的優勢,鼓勵發掘和培育高科技產業創新所需人才,並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有機對接,促進創新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高水平融合,強化大灣區各種創新主體的協同,打造更有活力的灣區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