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監促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暢、章蘿蘭)中國證監會昨日刊發《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要求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並提出共計18條政策舉措,強調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並着力打通社保、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以「長錢長投」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同時支持境外上市優質科技型企業回歸A股。有學者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近期,AI股、芯片股等板塊的大熱正是政策推動下市場的積極反饋,而《實施意見》正是彰顯了中國證監會「嚴監管、促發展」的決心。
加強對科企全鏈條金融服務
文件指出,要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具體包括四個方面: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推動「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等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實落地;優化科技型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實施好「併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強鏈補鏈等實施併購重組;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加大多層次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方面,進一步健全「精準識別」科技型企業的制度機制,更大力度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進一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支持力度。
支持境外上市優質科企回A股
優化科技型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方面,支持上市公司收購有助於強鏈補鏈、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優質未盈利資產。支持科技型企業合理開展跨境併購。提高科技型企業併購重組估值包容性,支持採用適應新質生產力特徵的多元化估值方法。
編制更多科技創新指數,開發更多科技創新主題公募基金和相關期貨期權產品。暢通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多元化退出渠道,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支持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以及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等領域項目發行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
中證監並強調,要引導科技型企業合理用好境內外上市「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境外上市優質科技型企業回歸A股。
中證監新聞發言人周小舟表示,《實施意見》是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市場在分擔創新風險、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所在,也是資本市場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專家:「長錢長投」提升市場穩定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郭寒冰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實施意見》強調積極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通過構建「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將為股市帶來數千億的穩定增量資金,改善投資者結構,提升市場的內在穩定性;《實施意見》大力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和上市力度,同時優化這類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以及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早期科技投入,將全方位助力科技企業騰飛。「AI股、芯片股等板塊的大熱,正是這一政策推動下的市場積極反饋。」郭寒冰說。
《實施意見》並強調,要督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端正經營理念,建立健全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統計和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服務科技創新、信息科技投入等行業機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要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完善對創新活動的風險評估和反饋改進機制,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市場資金充足並不意味着股市必然上漲。公司的業績表現、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發展趨勢、政策法規的變化以及投資者情緒等都會對股票價格產生作用。」郭寒冰說,儘管保險養老資金等中長期資金的入市會為市場帶來大量的資金流入,但如果宏觀經濟形勢不佳,企業業績下滑,都可能導致投資者信心受挫,引發股市的下跌。她強調,只有在持續有效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的基礎上,才能讓股市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出台更是彰顯了證監會『一手嚴監管,一手促發展』的決心。」
《實施意見》重點表述
●更大力度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
●優化新股發行承銷機制,動態評估科創板深化發行承銷制度試點實施效果,適時擴大適用範圍。
●完善科技型企業信息披露規則。
●多措並舉活躍併購重組市場,優化併購重組估值、支付工具等機制安排。
●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完善投資顧問制度規則。
●推動養老金、保險資金等合理擴大投資範圍,推動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
●推進基金退出「反向掛鈎」政策優化和實物分配股票試點,研究完善基金份額轉讓機制,發展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
●深入推進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試點,支持「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掛牌上市。
●豐富資本市場綠色金融產品。推出更多綠色主題公募基金。
●提供優質養老金融產品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健康、養老等銀髮經濟企業股債融資。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