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之亂】打亂章禍國殃民 撳住搶天怒人怨

●有民眾在USAID大樓外示威,抗議特朗普大幅裁員。 路透社
●有民眾在USAID大樓外示威,抗議特朗普大幅裁員。 路透社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20日就任至今,為美國乃至全球帶來的混亂已是前所未有:在美國內部,特朗普的連串驅逐移民、凍結資金、宣布所謂緊急狀態的行政命令,其中部分「新政」公然違反美國法律,甚或挑起憲法危機。在全球範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反覆無常,又揚言要將格陵蘭島、巴拿馬運河甚至加沙地帶納入美國治下,接連退群的操作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短短十多天過去,特朗普混亂的政令還未全數落實,其潛在影響力已逐步浮面:聯邦政府多個機構近乎停擺、運作陷入混亂。數以萬計被無端炒魷的聯邦政府員工之中,已有人向法院控告美國政府;連串關稅政策引發他國反制,美民的營生反而受損;遭閂水喉的科學界人人自危,諸多科研項目恐無法正常進行……

  在全球範圍,特朗普的異想天開已遭到眾多國家強烈譴責。試圖以經濟軍事援助配合關稅制裁措施、迫使他國屈服於美國的做法,早已被證明行不通。連串的混亂背後,似乎是特朗普沉浸於擁有絕對權力的幻想,卻不可能成為現實。

  內政

  大幅削減公務員 國際開發署裁逾萬人

  香港文匯報訊 特朗普政府大幅裁撤多個政府機構及部門人手。路透社周四(2月6日)報道,負責美國對外援助事務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將大規模重組,員工會從逾萬人削減至僅剩294人。全美兩大聯邦政府員工工會同日提告特朗普政府,要求法院頒令阻止USAID重組。

  聯邦政府員工聯合會,與美國外交事務人員協會在首都華盛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被告包括特朗普、國務卿魯比奧、財長貝森特,以及掌管政府效率部的馬斯克。訴訟指出,政府閂水喉會導致USAID在全球多數援助計劃停運,重組USAID超出特朗普的總統權力,違反其忠實執行國家法律的義務。

  傳下周向衞生部開刀

  《華爾街日報》報道,特朗普政府最快下周頒令約有8萬名員工的衞生部裁員,涵蓋該部門轄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和國立衞生研究院(NIH)等。司法部曾參與調查特朗普的檢察官當中,已有數十人離職。環保署轄下環境正義與民權辦公室的所有員工被解僱,涉及超過100人。當局還計劃要約有3.8萬名僱員的聯邦調查局(FBI)裁員。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統計顯示,美國超過750萬人從事的工作與聯邦政府直接或間接相關。在特朗普政府凍結USAID等部門的資金後,與政府機構合作的多間私企和非牟利組織也將裁員,可能在美引發失業潮。經濟學家表示,聯邦政府大規模裁員的影響或在數周內浮面,威脅更廣泛的美國勞動力市場。

  科研項目閂水喉 限制科學家對外接觸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科學界多項研究依靠政府資金資助,面對特朗普政府連串凍結資金命令,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且焦慮。《華盛頓郵報》報道,許多科學家被告知必須繼續進行現有研究項目,他們擔憂後續資金供應會否穩定,亦害怕研究會受政治干預,更有人擔憂學術研究生涯因此終結。

  報道指出,部分政府部門為滿足當局打擊「多元、平等及包容」(DEI)的要求,粗略地使用「女性」、「少數族裔」等關鍵詞搜索研究項目,即使相關項目與DEI無關,也面臨資金斷纜風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森林生態學家馬西亞斯是一名拉丁裔女性,她擔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因為她的身份,而拒絕提供資金,「這是攻擊我的身份,非常可怕。」

  美國商務部轄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部門員工,周三(2月5日)收到電郵,要求他們「停止一切與外國人的接觸」。電郵要求他們不論出國旅遊、會晤外國學者,還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都要遞交申請並等候審批。一名匿名員工抱怨,「如果我的同事不是美國公民,我還能給對方發郵件嗎?」

  關稅大棒回力鏢 邊境商舖流失墨客戶

  香港文匯報訊 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美國民眾反而先受衝擊。《紐約時報》等美媒報道,在臨近美墨邊境的美國得州多個城市,當地商舖難以再吸引墨西哥客戶,建立跨國工業園區的計劃也因關稅問題告吹。美國大批農場主擔憂加徵關稅推高生產成本,打擊美國作為農產品出口方的國際信譽。

  在得州邊境城市拉雷多,60歲的鞋店東主帕迪拉抱怨,他半數客源來自墨西哥,原本日均銷售額可達700美元(約5,452港元),近期卻跌至約100美元(約779港元),「我感覺到客源愈來愈緊張,他們知道一旦徵收關稅,將導致漲價。」得州邊境小城羅馬曾計劃建立美墨跨國工業園區,提振當地經濟,但負責該項目的美方經理巴雷拉無奈稱,若落實加徵關稅,前往美國的墨貨車或會變少。

  農業利潤料跌幅23%

  美國農業局統計,2022年美國衡量農業利潤的主要指標農業淨收入達1,819億美元(約1.4萬億港元),但預計2024年將跌至1,407億美元(約1.1萬億港元),跌幅約23%。農業界分析指出,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都是美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特朗普政府針對這3國的關稅政策反覆無常,反而更會打擊美國農產品出口。

  艾奧瓦州種植大豆的農場主萊曼抱怨,「農民們明白,建立跨國貿易關係需要像爬樓梯一樣努力,但破壞它的速度就似坐升降機下降一樣快。長遠而言,貿易戰會令全球各國不再將美國視作可靠夥伴。」

  外交

  退群成癮施報復 圖制裁國際刑事法院

  香港文匯報訊 特朗普就任後接連宣布退出國際組織,或設法向相關機構和組織施壓。特朗普於周四(2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宣稱美國將對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ICC)實施制裁,揚言ICC針對美國和盟友以色列,採取「非法且無根據的行動」。國際刑事法院發表聲明,譴責特朗普的舉措,歐盟和荷蘭等也對這一決定表示遺憾和擔憂。

  國際刑事法院去年11月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及時任以色列防長加蘭特發出拘捕令,指控他們犯有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特朗普的行政命令聲稱,ICC的裁決「沒有合法基礎」,美國會讓與ICC「侵犯行為」相關人員付出代價,包括沒收他們的在美財產,禁止相關人員及其直系親屬入境美國等。

  美國和以色列不是國際刑事法院成員,也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締約國,ICC對兩國沒有直接司法管轄權。今次已是特朗普任內第二次報復ICC,在2020年特朗普首個任期內,美國以ICC曾調查駐阿富汗美軍涉嫌戰爭罪為由,制裁了負責該案的ICC檢察官本蘇達和她的一名高級助手。

  特朗普就任以來,陸續宣布美國退出世界衞生組織、關注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日前還宣布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不過人權理事會周四指出,美國作為理事會成員的任期持續至2024年12月31日,由2025年元旦起,美國已不再是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自然無法從其不再隸屬的機構中「退出」。

  晤石破茂料施壓 索取更多美軍保護費

  香港文匯報訊 日本首相石破茂周五(2月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會晤特朗普。多間美媒在會晤前分析稱,石破茂匆忙訪美或面臨危險的賭博,凸顯他急於仿效前首相安倍晉三,設法與特朗普建立良好關係。日本共同社則估計,特朗普會趁機施壓日方,要求大幅增加防衛預算。

  共同社報道,石破茂今次訪美,尋求提升自衛隊與美軍合作的指揮系統框架,增強國防威懾力。日方也希望勸說特朗普,重視日本的盟友地位,維持前總統拜登推動的美日韓合作框架。考慮到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順差每年達560億美元(約4,362億港元),日本迫切希望特朗普不要向日方加徵關稅。

  日恐步加墨後塵 遭威脅徵關稅

  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日本官員就看到他向加拿大、丹麥等盟友施壓,威脅徵收關稅,盯上別人的領土。作為一個經驗相對不足的首相,石破茂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確保他與特朗普坐下來談時,不會出現類似的緊張局面。

  日本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和貿易夥伴之一。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也相似,但這並沒有阻止特朗普威脅要對加國開徵關稅。特朗普至今尚未提及長期以來日本對美貿易順差,以及日本汽車製造商在美擁龐大市場。不過,這個問題並不是遠在天邊;特朗普去年8月談到雙邊貿易關係時說:「日本對我們很粗暴,現在仍然如此。」

  《紐約時報》指出,石破茂尋求特朗普保證美國不將日本捲入貿易戰、不放棄美國對日本的安全保障。預計日方要被迫讓步,承諾購置更多的美國武器、在阿拉斯加州投資價值440億美元(約3,427億港元)天然氣管道,投資美國的人工智能(AI)技術等。由於石破茂的政治地位並不穩固,美方可能變本加厲,要求日方向駐日美軍支付更多費用。

  與以聯手逐巴人 接管加沙毀兩國方案

  香港文匯報訊 特朗普早前提出美國將「接管」加沙的驚人言論,周四(2月6日)更聲稱巴以衝突結束後,加沙將由以色列轉交美國。《紐約時報》批評,兩國方案是全球各國致力解決巴以衝突的長期目標,然而美國盲撐以色列,令兩國方案愈行愈遠,特朗普的接管加沙主張更是等同摧毀兩國方案。

  報道批評稱,任何推動兩國方案的願景,都將加沙和約旦河西岸一樣,視作巴勒斯坦尋求建國時不可分割的領土。然而特朗普宣稱要由美國掌管加沙,還聲稱美方願意接受以色列吞併部分約旦河西岸地區,打破兩國方案基礎。在特朗普縱容下,以色列防長卡茨宣稱,以國政府已下令軍方制訂計劃,安排巴人自願離開。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則強調,巴人不會離開加沙,當地也不需要其他國家管治。

  料逼埃及約旦接收巴難民

  至於特朗普聲稱將加沙巴人「送往更安全的地方定居」,實則是要求埃及與約旦接收巴人難民。約旦和埃及的領導人均已明確拒絕特朗普的提案,但《衛報》指出,特朗普政府勢必利用美國與約旦和埃及的密切軍事經濟聯繫,以中斷財政和軍事援助為籌碼,設法施壓兩國屈服。

  美國親以色列非牟利組織「J街道」致力促進中東地區各方談判、實現和平方案。「J街道」主席本-阿米強調,兩國方案是解決巴以衝突的全球共識,「如果特朗普認為美國佔據加沙,再縱容以色列吞併約旦河西岸就能促成和平協議,那他錯了,這樣根本沒有辦法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