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溯源/南北元宵節食品不盡相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春天到來,過完元宵節後,春節才算正式結束。佛教在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有點燈祭佛的習俗,而在道教中,元宵節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日。在這天,人們傳統上會有點燈籠、賞花燈、吃湯圓、舞龍舞獅等慶祝活動。

  「元宵」製作繁複吃法多

  元宵節的傳統食物和習俗,在不同地區和根據不同文化會有些差異。南方講究冬至和元宵節吃湯圓,北方則稱之為元宵。湯圓以糯米粉搓成粉糰,包入餡料,搓成一粒粒丸子,餡料主要是花生、紅豆沙、黑芝麻等。北方的元宵則是「搖」出來的,先將餡料切小塊,放在鋪滿糯米粉或去皮南瓜蓉的竹篩反覆搖晃,讓餡料沾滿生粉;待餡料都沾滿粉時,取出過水,再放回竹篩繼續滾;反覆搖動、沾水、再搖,就像滾雪球一般,粉皮逐漸變厚,成為一顆顆元宵,餡料多為豬肉碎、葱蒜末、菜脯、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核桃仁等。相對來說,元宵的製作較為繁複,除了水煮,也可以煎、蒸、炸、烤、拔絲。兩者雖有差異,但南北皆認為湯圓和元宵是甜蜜和團圓的象徵。

  北方傳統在元宵更講究吃餃子,這個南北差異主要是和食材有關。湯圓由糯米粉製成,南方盛產稻米,而糯米是水稻的一種。北方盛產小麥,餃子皮是用麵粉做成的,而麵粉來自小麥,也因此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說法。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一些人會把各種象徵吉祥的東西包進餃子餡,寄託對新的一年的期望。

  除了食品之外,傳統上人們在元宵節會點花燈、猜燈謎,因花燈象徵希望和吉祥。而舞獅舞龍也是常見的元宵傳統活動。

  元宵節也流傳一些禁忌,例如要避免剪髮,因為髮的諧音同「發」,有些人會認為剪髮會把好運氣除掉。還有夫妻之間也盡量避免爭吵及罵小孩,避免為家庭帶來晦氣。\大公報記者 黃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