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觀察/市場改革 需保障投資者權益\席春迎

  圖:香港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監管機構、上市公司和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
  圖:香港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監管機構、上市公司和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

  證券市場監管的本質,是維護和促進證券及期貨市場的公平性、透明度、競爭力,以及維護市場秩序和提升投融資效率,落腳點還是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權益。從監管的角度出發,香港如何構建更國際化、多元化的投融資平台,最重要的是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要看是否真正落實投資者權益保護。在市場准入層面,相比於美股納斯達克,港股市場採取了更嚴格的准入制度和更高的上市標準,通過把控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以保護投資者權益,但這也會將一批成長性好的創新型小微企業拒之門外。

  在監管層面,香港市場實行「嚴進寬管」策略,且沒有制定相應的退市或降板機制,導致部分中小上市公司上市後,既缺乏做大做強業務、積極向上發展的動力,也沒有退市或降板的壓力,進而造成公司業務停滯、業績下降甚至轉虧、交投不活躍、流動性不足、市值驟降,並逐漸淪為「仙股」、「殭屍股」或「空殼股」。

  為了維持有名無實的「殼」,中小上市公司每年還需花費數百萬港元的開支,在「保殼」與「退市」之間左右為難,這也給了投機者「買殼賣殼」或短線資金爆炒的可乘之機,這些資本遊戲玩到最後受傷的仍是中小投資者。

  要從根本上保護投資者權益,港股監管機構是否可以考慮從源頭上適度降低上市門檻?是否可以考慮制定明確的退市降板的機制?是否可以考慮設立OTC市場?是否考慮放寬中小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或轉型升級的限制?

  其次要看是否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並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監管原則需要與經濟發展政策相協調,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資本市場通過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資、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工具,從而將資金投向於更有實力的公司和更有前景的項目,上市公司則可通過這些工具和資源,加大科研投入和創新業務發展,進而推動業務升級和業績成長。監管規則就是要確保這些資源被高效利用於企業發展和創新,通過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帶動行業周邊及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共進,助力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再次要看是否符合香港「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定位。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不僅體現在其作為內地與國際社會交往的橋樑,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香港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應把握重大機遇,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樞紐功能和專業服務優勢,為國際合作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知識和方案等支持;「超級增值人」角色強調的是香港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和強大功能,它能夠通過提供專業服務、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和制度優勢等,促進合作各方實現價值增長。

  合力完善市場機制

  香港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監管機構、上市公司和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在監管機制改革創新領域,香港特區政府、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港交所等有關部門正以更開放、包容和創新的精神推進改革,持續優化監管框架和完善市場機制,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上市公司盤活存量、創造增量。

  比如,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24/2025財政年度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及,為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升港股市場效率和流動性等,將採取若干舉措包括改革創業板等。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也在探討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上市機制、優化交易機制、改善投資者服務,以提升市場效率和流動性。業界也提出了多項建議,如撤銷印花稅、加快退市機制完善及創業板改革、加強衍生品設計等。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作為廣大中小市值上市公司與監管機構之間溝通的橋樑,我們不僅廣泛關注中小上市公司的發展現狀及訴求,亦高度重視監管機構對市場及上市公司層面的監管要求。

  近期協會與多家上市公司高層及市場專業人士開展多輪次調研分析,廣泛傾聽中小上市公司的呼聲,認真聽取業內人士的意見建議,並就現有的上市及監管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助力創新發展等議題進行研討,希望能切實幫助中小上市公司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產業轉型升級難、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共同推動香港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

  筆者堅信,香港資本市場在金融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和重要作用,不僅為內地企業提供了國際化的融資平台,還通過其專業服務、綠色金融特色和制度開放優勢,支持內地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產業整合和併購活動,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