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促改革滲水辦 引入仲裁制 普及新技術

樓宇滲水對住戶造成困擾,亦危害樓宇安全。政府2006年成立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負責有關調查和執法行動。
民建聯昨日發表《全面改革滲水辦》倡議書,認為滲水辦存在案件積壓嚴重、資源利用率及技術應用滯後,部分個案難以解決等問題,建議政府普及新技術,重訂立案及結案標準;設專案經理,完善外判顧問監管;以及引入仲裁制度,善用地區網絡調解。\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按照滲水辦現行的工作程序,調查人員需要在投訴人和懷疑滲水的單位進行測試和搜證。如果有關業主和住戶拒絕配合,更可能要向法庭申請手令入屋,延長調查時間。根據申訴專員統計,滲水辦從接收舉報到完成調查的平均周期超過90個工作日,遠高於其他類型的市政問題處理時間。其中未能在90個工作日內完成調查的大多是較複雜個案,例如涉及多個滲水源頭、滲水重複或間斷出現、需多次測試才能確定源頭、業主或住戶未能配合調查等。
程序需時長 個案積壓嚴重
出席倡議書發布會的民建聯議員、區議員表示,滲水辦存在案件積壓嚴重、資源利用率及技術應用滯後,部分個案難以解決等問題。由於過去滲水辦的機制和技術,不少個案難以解決,這些案例值得政府部門反思,滲水辦急需改革。
倡議書提出六條建議:加快運用新技術,確保個案解決效率;住戶為本,立案及結案標準更人性化;「專案經理」持續跟進,簡化進入有關單位手續;增強外判顧問獨立性和專業性;引入仲裁制度;以及善用地區網絡作調解,增強滲水辦服務深度。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指出,目前對滲水問題的新測試方法包括紅外熱成像分析及微波斷層掃描,但並未應用到所有滲水個案中。以2019年為例,新技術測試方法找到滲水源頭的成功率達76%,較傳統方法高32%。由於滲水辦採用新技術已有超過五年的經驗,若能普及到全部個案,將能更快更準確地獲得立案依據,加快修復滲水進度。
倡善用地區網絡調解
就現時不少外判顧問亦同時兼職公正行,在滲水辦未能找出源頭時,便會介紹業務到自己的公司,陳恒鑌認為,有必要對顧問進行花紅制,對限期內妥善完成個案處理的外判顧問予以獎勵,激勵外判顧問保持良好紀錄。
陳恒鑌亦建議滲水辦引入調解或仲裁,讓市民可選擇自行付費完成檢測報告,將檢測報告交由具有調解及仲裁權力的滲水辦去決定責任歸屬及比例。他說,善用地區網絡能夠更高效率地處理樓上與樓下的糾紛,希望未來能在新界西南地區試用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