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前瞻/滅赤要有長遠計劃 發展經濟是重中之重\卓 銘

  距離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發布還有不足一個月,由於近幾年香港連續面對過千億的財政壓力,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政府如何開源節流穩健財政,在不同範疇的政策上亦有大量建議和期望。穩固財政固然是現時特區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但同時也要意識到,滅赤不應影響到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要有效應對龐大赤字,不能奢望一蹴而就,而是必須有明確而清晰的政策方向,配合長遠務實的政策,銳意求變才能確保本港健康發展。

  以提升經濟動能為目標

  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但現時香港卻連續三年面對千億赤字,在公在私,香港的財政結構都必須有所改變。在近年全球經濟轉型、內外市場結構改變、加上人口老化等衝擊接踵而來,香港財赤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是周期性問題。因此滅赤已不只是「做靚盤數」這麼簡單,而是要對香港的經濟結構和施政策略進行全面的審視和調整。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曾表示,政府的策略是以節流為主。財赤底下,縮減開支無可避免。但也必須意識到,政府開支不能無限縮減。就算不提2元乘車優惠、醫療、教育上的補貼,現在正是「一國兩制」處在新階段的關鍵發展時期,國家正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動高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在眼前這個巨大的機遇期,如果香港什麼都節省開支,到頭來只會錯過實現更好發展的機會,屆時遑論基本財政,香港本身也難以跟得上時代步伐,不論經濟民生都會受到更嚴重的影響。

  因此,滅赤就算以節流措施為主,其根本思路卻應要以提升香港整體經濟動能為目標。從財政而言,要思考如何調整過分依賴土地收入的結構問題;對於如何發展新產業、新市場,政府必須要有明確的方向、具體的政策、長遠的目標。千億赤字不是短短一年內就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因此除了考驗政府的施政和執行能力,也包括其大局觀及持之以恆的決心。

  近年政府就創科、旅遊、文藝等不同範疇推出了發展藍圖,其中不少政策確實收到一定效用,但也不能否認,一些活動的實際效果卻與預期存在一定落差。比如「盛事經濟」作為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項目,過去數年「夜繽紛」、「日夜都繽紛」等常規活動對香港GDP的提升卻不甚明顯,即便在周邊地方舉辦市集,也無法肯定能否帶旺相關店舖的生意。香港本地市道的主要問題仍在於成本太高,即使依靠本地特色消費,但對比其他鄰近地區卻仍然存在「先天」劣勢。

  因此與其將「盛事經濟」的重心放在帶動周邊零細區域的生意上,倒不如把盛事頻繁化、多元化作為賣點。例如隨着啟德體育園於下月正式開幕,不但有助吸引更多國際級單位來港獻技,香港也有更多大型場地可以提供予不同種類的表演。今年稍後國際七人欖球賽、海外樂隊Coldplay、周杰倫演唱會都會在啟德體育園上演,在短時間內舉辦多項不同種類的文娛體盛事,並不是全球任何地方都能輕易做到,這正好作為香港特色「盛事經濟」的賣點,也讓旅客有更多一來再來的誘因。啟德體育園在地理位置上貼近多個交通交匯處,其實也有利當局和業界研究較長線的旅遊路徑,例如鄰近的九龍城碼頭,即可讓旅客近距離觀賞維港美景,也可以串連其他港島區的景點。

  當然,需要明確政策方向並不只有「盛事經濟」,滅赤歸根究底需要政府多管齊下。例如與財赤情況大相徑庭,近年香港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卻相當不錯,在去年上半年錄得1040億港元的投資收入。可見金管局管理的外匯基金投資管理團隊對於其他股票的投資策略頗具成效。外匯基金一直以來由於用作鞏固聯繫匯率,因此長期都被認為不應輕易動用。然而,抱着巨額投資回報不為所動,某程度上與虧損無異。其實只要規管好政府可運用的比例,從外匯基金撥入一定資金作為特區政府投資,再制定明確的投資方向和管理機制,未必是完全不可行的事。

  唯有改革才能克服困難

  此外,社會上也有不少聲音希望政府帶頭節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減少外判服務,或者全面調整檢討內部職系,對部分與時代脫節的架構和職位進行優化或再上崗。這也是為了減少外界對政府滅赤只會「刀口向外」的印象,若然當局能展示率先垂範的引領和推動,亦有利社會各界團結一致共渡時艱,為滅赤作出貢獻。

  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靠銳意改革,主動作為,才能在變局中打開新天地。同樣,香港現時面臨的財政困局,也必須透過改革才能解決,這要求政府必須要有宏觀視野、長遠政策,才能保障香港財政健康,實現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