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中國包裹與邁阿密產業鏈\李靈修

美國政客為打壓中國跨境電商,多次提出要修改關稅法案中的「最低限度條款」,今次的「包裹停收風波」就是最新嘗試。但此舉不僅會「誤傷」美國電商企業,也將對本土物流鏈造成衝擊。特朗普政府其實沒有「能力」推行這一貿易政策。
美國政府1930年就開始對小額進口包裹採取免稅優惠,也被稱之為「de minimis原則」。「de minimis」在拉丁文的法律術語中譯為「法律不問瑣事」。
跨境電商發展迅猛
2015年2月,時任總統奧巴馬簽署了《貿易便利化和貿易執法法案》(TFTE Act),將「最低限度條款」從200美元大幅提高到800美元。政策的初衷有兩方面:一是節省海關檢查包裹的工作量,將徵稅時間成本集中在大宗商品上;二是促進本土電商產業發展。
TFTE Act落地後,美國進口數據出現大幅增長。據該國海關統計顯示,2012至2020年,美國小額商品進口額價值從4000萬美元飆升至670億美元以上。
到了2018年,亞馬遜推出了FBA物流模式,允許中國商家先將貨物運輸至亞馬遜美國倉庫,亞馬遜負責銷售、客服、倉儲、配送、售後。第三方電商資訊網站EcomCrew曾於2023年11月發布數據,超過63%(126萬間)的亞馬遜第三方商家來自中國。
而疫情後美國通脹居高不下,民眾購物格外看重性價比,對於中國商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據估計,每天約有200萬個中國包裹通過「最低限度條款」流入美國市場,其中30%以上來自中資電商。
筆者去年4月16日撰文《美國發難 打壓中國跨境電商》指出,中資跨境電商將內捲潮引入美國市場,對亞馬遜的霸主地位構成挑戰。iOS購物APP滲透率全球排名前四的電商中,除了第一名亞馬遜(Amazon)是美國企業以外,第二至四名(Shein、Temu、速賣通)都是中國電商。
前年推豁免法案無疾而終
中國跨境電商的蓬勃向上,自然也成為白宮反華政客的炒作議題。其中最為知名的案例,當屬現任美國國務卿馬克·魯比奧於2023年6月以佛州參議員身份聯合提出的《進口安全和公平法案》(Import Security and Fairness Act)。該法案要求針對中國商品進行「豁免」,即便價值低於800美元門檻,也不能享受進口免稅待遇。
考慮到美國海關僱員目前大概6萬人,對於一天200萬個包裹的額外檢查量而言,等於平均每名員工須多處理33個包裹,這顯然不切合實際。但如果招聘更多海關人手的話,又與特朗普精簡編制的主張相違背。
有趣的是,《進口安全和公平法案》提出後很快陷入沉寂,至今仍未在國會通過,背後原因在於佛州電商物流鏈正在迅速崛起。該州作為老牌度假觀光區,消費產業素來發達,如今電商企業開發出「中國─安克雷奇─邁阿密」航線並建立規模龐大的海外倉,讓本地政府及商家嘗到甜頭。
目前反對聲量主要來自美國的工業州,而佛州製造業佔比只有4.2%,魯比奧若高調抵制「中國包裹」,相當於在砸自己選民的飯碗。同樣,特朗普也面臨着極為尷尬的處境,畢竟製造業只佔美國就業崗位的8.1%,多數居民其實受惠於跨境電商的發展,如果執意停收或徵稅,最終的局面只能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