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色/一探soul food\判 答
我在美國生活的時候,偶爾會去專門烹飪soul food的餐廳裏飽餐一頓:高油、高熱量、油炸的快樂鋪滿整盤。起初並不知道這些美食背後,有着怎樣辛酸的故事,直到了解這部分歷史,帶着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的聲聲回響,方知文明的進程能不斷延續,背後是一代代人的努力抗爭,以及對自由、理想的嚮往。
一直在思考,soul food這個詞到底怎麼翻譯,查閱了很多資料也沒得出準確答案。所謂的「靈魂料理」絕對是膚淺也萬萬無法抵達靈魂的,但若找出另一個版本取而代之,又實在無能為力。想明白它的根本意義,要回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彼時靈魂(soul)這個詞被廣泛用於非裔美國人中,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黑人音樂(soul music)。而後來出現的soul food,則特指他們的傳統食物,在美國南部非常流行。若要再向前追溯,就不得不提當年美國的奴隸制度,奴隸主們為了用有限口糧做出能提供更多熱量的餐食,便想到裹上玉米粉,高溫油炸的方法。到現在,soul food已經褪去了沉重的外殼,從曾經的血淚史裏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認同,一種更多人喜歡、推崇的飲食流派。
如果你也喜歡油炸食品,那一定會對soul food讚不絕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早午餐中的人氣選手炸雞華夫餅。通常會選用整雞大腿,甚至是半隻雞的體量,裹上麵粉蛋液,入鍋炸酥。配以鬆軟的華夫餅,有時還會澆上楓糖汁。炸雞外酥裏嫩、個大頂飽,華夫餅作為碳水大戶,也絲毫沒有羞澀退卻的意思。兩者攜手幫你補充能量,周末一個大半天就能暢快飽足。另外,炸牛排也是「放縱人士」的最愛,牛排用錘敲軟,炸出來滾燙香濃,肉質鮮美吃着過癮,絕對是囊中羞澀時改善伙食、獎勵自己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