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看發展·A股改革/長線資金流入A股 完善市場結構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要通過改革提升資本市場服務能力和效率,其中,「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分析認為,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有助於優化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防範金融風險,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旨在破解資本市場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專家分析,會議的政策導向不僅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各類市場主體注入了新的活力與信心。
散戶佔比高 市場愈波動
就中長期資金入市方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卡點堵點眾多。比如投資者問題,散戶交易佔比過高,缺乏中長期投資理念和生態;基金管理行業不成熟問題,市場炒作明星基金,追求長期穩健收益的基金反而募資困難;市場穩定性問題,市場短期波動較大,缺乏穩定的市場環境,影響中長期資金的入市積極性。
1月22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發布《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翌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證監主席吳清就此提出了明確要求,包括未來3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外資是A股的重要資金來源,支持各類外資主體參與A股市場,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券商估計,未來3年有高達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保險資金入市。
中證監此前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為止,已經有866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獲得了投資資格,外資已通過QFII、滬深股通渠道共持有A股約3萬億元。
余凌曲認為,結合中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契機,推動保險資金、養老基金等長期資金入市,可以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另外,過去中國資本市場「重融資、輕投資」,這一狀況近年來逐步改善,但對投資者的回報水平仍不足,投資者的獲得感還不強,有進一步改革空間。
余凌曲提到,資本市場亟待完善以下制度:一是註冊制改革下的信息披露機制。對比發達資本市場,中國上市公司的披露水平不高,市場透明度有待加強。二是投資者保護機制,應加大對財務造假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三是資本市場開放機制,應讓更多境外投資者深度參與,推動中國資本市場接軌國際最高水平和標準。他還建議,要建立資本市場長期化回報機制,支持上市公司以常態化分紅、股票回購等方式增加投資者收益;要推動資本市場「優勝劣汰」,提高資本市場優質企業的數量和比例。
學者倡加強信息披露
華發投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王晉勇預計,在具體措施上,未來將出台更加包容的上市審核規則,進一步縮短企業融資時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深化投資者保護機制,通過優化退市制度和強化信息披露,提升市場透明度和投資者信心。這些舉措將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能,推動資本市場走向更加健康、理性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