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北都/北都5年建公營屋6萬伙 提量提質

  圖:北都各區未來房屋供應
  圖:北都各區未來房屋供應

  北部都會區是本港未來土地及房屋供應重鎮,5年內會有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陸續落成,佔未來5年公營房屋總建屋量近四成。房委會表示,相關項目大部分已進入建築階段,當中包括約10條新公共屋邨,最快今年起陸續落成,項目在建築及園林設計上都落實幸福設計概念,並透過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增加應用建築機械人等,提升工地安全及建造效率。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北都建屋引入創新技術有助「提速、提效、提量」,建議北都未來的公營房屋可進一步「提質」,增加居住面積,提升居住幸福感。\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曾敏捷

  北都是本港未來土地供應主要來源,區內的新發展土地約3000公頃,可望提供逾50萬個新住宅單位。在未來5年,會有約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在第二個5年,新落成房屋單位將再增加約15萬個。

  房委會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在2025/26至2029/30年度,公營房屋總建屋量預計約為15.86萬伙,當中約6萬伙位於北都範圍內,目前大部分已進入建築階段,最快今年起陸續落成。房委會表示,北都的新公營房屋項目,在建築及園林設計上都落實幸福設計概念(詳見另稿)。

  選用MiC 2.0建築法更省時

  現屆政府致力在房屋供應上「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房委會表示,一直致力推動產業創新,北都的房屋項目會就個別項目的規模大小、位置和附近交通網絡等考慮因素,選取適合項目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

  房委會又提到,當局持續優化「組裝合成」建築法,並將科研成果落實及應用在工程項目上。由2025/26年度起,會在設計及規劃的新項目中,選取適合的項目應用第二代「組裝合成」建築法(MiC 2.0)。對比第一代設計,MiC 2.0由六個面組成,其組件和安裝方法可減省臨時支撐,減少牆身厚度,簡化現場安裝操作以縮短安裝時間,進一步提升工地安全及建造效率,紓緩建築界勞動力緊張情況。

  增用建築機械人提升效率

  此外,房委會正透過地盤經驗,審視增加應用建築機械人的工序部分,將會在建築上蓋工程合約標書中列明可使用機械人的工序部分,提升工地安全及建造效率。房委會亦會於今年開始在新建公營房屋項目的發展及建造過程中,陸續應用房委會項目資訊管理及分析平台「智築目」,使項目團隊了解關鍵的項目信息,從而作出決策以優化項目表現以及加強管理效率。

  議員倡增居住面積添幸福感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向《大公報》記者表示,現時政府大量使用MiC,以及設計與建造的概念,在前期建屋時已基本將設計處理好,同時再利用更多智能科技,包括引入機械人,進行單位內部裝修、油漆、外牆等工作,相信都有助加快效率。

  梁文廣認為,北都的公營房屋供應可滿足公屋輪候需求,建議可在北都公營房屋「提速、提效、提量」的前提能滿足之下,嘗試增加居住面積,並確保單位附近有相應配套可以提供,做到「提質」,「這樣就不會讓大家覺得,那是個太遙遠的地方,只要內部空間大一些,而附近都有足夠的交通接駁、足夠的工作機會,大家就願意去住,也有助提升居住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