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經緯/讀鄧世昌紀念館楹聯\招祥麒

鄧世昌紀念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鄧氏宗祠內。鄧氏宗祠佔地四千七百平方米,碧牆灰瓦。庭院呈船台狀,三路兩進三院的格局,風情典雅,通敞透亮。有石額楹聯、通花木雕點綴,更兼重門納畫、木石風神,端莊肅穆,古樸洗練,值得參觀。在那裏,既可緬懷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更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是追憶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謚壯節,一八四九年生於番禺縣龍導尾鄉,一八六七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知識,以優異的成績於一八七一年畢業,服役海軍,先後參與台灣、朝鮮、福建等地戰事。官至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艦長),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於黃海與日本聯合艦隊作戰時英勇抗敵,最終與艦同沉,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清廷追贈太子少保,入祀昭忠祠。
進入紀念館,在鄧世昌遺像旁柱上懸有一副楹聯,曰:
黃海振風濤,報國情堅,斯有孤艚衝敵艦;
丹心昭日月,成仁事烈,豈無崇廟奠忠魂。
全聯共三十二字,上下聯各以三分句(五字、四字、七字)組成。據說由書法家歐豪年書寫。歐豪年出生於廣東茂名博鋪(今屬廣東省吳川市)。十七歲師從嶺南畫派巨擘趙少昂學習,努力鑽研,卓然成為大家。曾任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榮譽館長、歐豪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務。由於楹聯沒有落款,撰作者只能待考。
上聯「黃海振風濤,報國情堅,斯有孤艚衝敵艦」,寫中日甲午戰起,鄧世昌在黃海作戰的英勇。「黃海振風濤」,黃海,是太平洋西部的邊緣海,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北起鴨綠江口,南至長江口北岸,面積三十八萬平方公里。這句描述了黃海波濤洶湧的景象,暗示了戰鬥環境的險惡和激烈;這裏的「振風濤」不僅指海浪的激盪,也象徵着鄧世昌和他的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展現出的英勇和力量。「報國情堅」,直接表達了鄧世昌堅定的報國之情,這種情感是他英勇抗敵、不畏犧牲的動力源泉。「斯有孤艚衝敵艦」,這裏的「孤艚」指的是鄧世昌所率領的致遠艦,它在戰鬥中孤身衝向敵艦,展現出了無畏的勇氣和決心。這一行為是對「報國情堅」的生動詮釋。
下聯「丹心昭日月,成仁事烈,豈無崇廟奠忠魂」,寫後人對鄧世昌丹心成仁的景仰。「丹心昭日月」,用「丹心」比喻鄧世昌的忠誠和赤誠之心,這種忠誠如同日月般光明照耀,永垂不朽。「成仁事烈」,指鄧世昌在戰鬥中英勇犧牲,成就了仁義之名,他的事跡悲壯而激烈,令人敬仰。「豈無崇廟奠忠魂」,表達了人們對鄧世昌的懷念和敬仰之情。人們相信,像鄧世昌這樣的忠烈之士,必將在崇高的廟宇中得到祭奠和紀念;這裏的「忠魂」指的是鄧世昌等為國捐軀的英烈們的靈魂。
整體來看,本聯以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描繪,讚美了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的英勇事跡和高尚品德。它表達了人們對鄧世昌的懷念和敬仰之情,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英雄、敬仰忠烈的傳統美德。
全聯對仗工整,「黃海」對「丹心」,「振波濤」對「昭日月」,「報國」對「成仁」,「情堅」對「事烈」,「斯有」對「豈無」,「孤艚」對「崇廟」,「衝敵艦」對「奠忠魂」,虛實詞性相對,極其穩妥。平仄方面,上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非常合律,讀來音感諧協。俯仰其間,細細品味,自然產生慷慨的情感,對愛國愛民者無限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