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富人稅」 弊大於利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儘管工商界反對立場鮮明,外電仍有消息指出,特區政府在目前面臨近千億元財政赤字下,有可能考慮連續第二年提高對高收入人士的徵稅,更指會進一步調高16%的稅率或降低500萬元的門檻。這對有意來港發展或投資的外地人士而言,造成不利因素,對本港長遠經濟發展而言弊大於利。上述消息是否屬實,財政司司長於本月下旬公布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會揭曉。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專業人士,其中不乏年薪500萬元以上的高層管理和專業人士。若特區政府今年再加徵針對他們的標準稅率,將可能使這些高收入人士考慮轉移到其他稅率更低的地區,從而嚴重削弱本港的競爭優勢。而且,隨着全球競爭的加劇,高收入專業人士的選擇變得更加多樣化,他們不再局限於在香港發展事業。本港提高稅率可能會導致香港的人才和資金流失,影響本港的投資環境和經濟增長,從而削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此外,有分析認為,增稅措施並不是解決財政赤字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去年,政府首次將薪俸稅和個人入息稅的標準稅率改為兩級制,對年收入500萬元以上部分的稅率提高至16%。據估計,這一措施影響約1.2萬名高收入人士,但政府稅收僅增加約9.1億元,對解決香港千億財赤根本是杯水車薪,卻大大削弱本港競爭力。
農曆新年前,財政司司長出席中華總商會論壇時表示,將會繼續以「節流為主、開源為副」的策略作財政整合,並謹慎考慮開源措施對社會的影響。政府的財政整合方式是既以節流為主,就應提升公營體系效率、利用科技手段減少人力需求。同時在不同領域開源,「做大個餅」。香港只有透過提升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才能根本解決財政問題,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