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要說/把握新質生產力機遇 實現由治及興新飛躍\胡劍江

  踏入新一年,香港迎來良好開局。今年春節黃金周,香港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和「熊貓經濟」,超過107萬人次旅客訪港,較去年同期增長3%,旅遊經濟「開門紅」,印證了「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正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發表2025年新春致辭時提出「五個需要」。面對全球科技革命浪潮,香港需要主動識變求變應變,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深化港深融合,在貢獻國家所需中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新春期間,中國DeepSeek發布的大模型,以驚人的效率和卓越的性能,開創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新局面。這家成立不到兩年的初創企業,不僅登上了全球科技舞台的中央,更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關於創新、效率與未來的熱烈討論。筆者更着重看好它給香港帶來新的啟示和樹立創新科技的震撼效應。香港須因時因地制宜,加快促進新質生產力。

  產研融合釋放科創潛力

  香港首先要以產研融合釋放科創潛能,加速推進科技創新發展。

  DeepSeek-R1橫空出世,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小的算力規模,實現了與美國頂尖AI模型相媲美的效果,這一成就對香港的AI產業是一個很好的示範。香港擁有多間位列全球百名以內的大學,以及全球頂尖的產學研科技團隊,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明確賦予香港「協同推進重大科研攻關」使命。當前香港研發支出佔GDP比例提升至1.07%(2023年政府統計處資料),而河套園區已集聚逾200家高精尖企業,彰顯「香港研發+深圳轉化」模式的成功實踐。建議:構建算力共用平台將新建人工智慧超算中心接入國家「東數西算」工程,降低本地科創企業算力成本;試點跨境資料流程:在河套園區建立合規資料特區,銜接內地《資料二十條》與國際規則。

  其次,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香港,要以制度創新鞏固發展優勢。

  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存量超1.2萬億元),應緊扣國家高水準開放需求,打造綠色金融樞紐,聯動大灣區發行首隻跨境碳期貨產品,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升級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爭取中央支持在港設立「一帶一路」基建REITs交易所。主動積極「搶資金」、「搶企業」、「搶人才」,把金融中心的金漆招牌擦得更亮,並推動發展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尤其順應東升西降大勢,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面對內外環境深刻變化,中央接連推出挺港惠港措施,惠及金融、經貿,以至創科、運輸等多個範疇,為香港帶來源源不絕的發展機遇。

  更好對接國家發展戰略

  香港必須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把握國家現代化建設機遇,既要鞏固傳統優勢產業,更要積極探索新產業新業態,包括加速推進河套合作和北部都會區等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放建設。

  最後,香港要以民生為本夯實治理根基。特區政府「18區日夜都繽紛」活動帶動社區消費,展現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的施政新風,在多項民生議題上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落區傾聽民心民情,有利更精準有效施政,加快進度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建議進一步推行「技能振興計劃」,針對人工智能催生的新型職業(如數據標註師),提供3萬個免費培訓名額。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香港當以踐行「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使命擔當,堅持銳意改革、奮發有為,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深化區域融合、增進民生福祉中實現由治及興的飛躍。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監事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