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三個蘇州」與城市生長的偶然

木 木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對於一些特色鮮明的城市來說,最後長成什麼樣子,往往出於偶然。比如,深圳出於地理的偶然,是沿海經濟特區接受香港輻射的產物;蘇州則出於理念的偶然,是中國改革開放與新加坡治理模式在江南水鄉互動的結果。
當《2021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人們彷彿突然意識到,蘇州這座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可圈可點的江南名邑,已成為首座工業總產值超4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雄踞「全球工業第一市」寶座。隨後數年,這一數據雖然為深圳反超,但兩者差距極小。要知道,蘇州並不是計劃單列市或副省級城市,也不是省會城市,它只是純粹的地級市。這個成績的取得,堪稱奇跡!
我不禁有些疑惑,這樣的蘇州,還是張繼《楓橋夜泊》中那個「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南國水鄉嗎?還是徐揚《姑蘇繁華圖》裏那個「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之都嗎?
於是,有了這次去蘇州調研的安排。按有關規定,到外地出差,當地一般不提供公務用車,需要自己解決交通問題。我們便租了一輛中巴車,沒想到司機是個熱心人,一路兼職做了導遊。司機的講述沒有官方介紹那麼全面,卻更生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最為司機津津樂道的,是關於「三個蘇州」的故事:蘇州主城區地形東西狹長,可以明顯地分出三個部分,即所謂老蘇州、新蘇州和洋蘇州。
「老蘇州」居中而立,體現着江南水鄉千年風韻。作為建城逾2,500年的古都,蘇州的歷史文化積澱十分深厚。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世世代代蘇州人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吳文化,以其特有風格在華夏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當你置身輕盈的小船上,盡情領略山塘歷史文化街區的水鄉韻味;或者步入蘇州博物館,隨意欣賞種種傳統藝術品在體現貝聿銘設計風格的館舍迴廊裏默默展示魅力;或者來到「南社」舊址,近身體會江南士子的文化自信,「操南音,不忘本也」,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廣闊視野……作為中華悠久文化滋養的華夏子孫,你會不由地產生一種近鄉情怯的忐忑,真切感受到古老姑蘇的城脈搏動。
「新蘇州」位於城市西部,是改革開放大發展的重要標誌。想當年,以「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為號召的鄉村工業化之路,使蘇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就了江蘇工業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蘇南經濟模式,奠下蘇州現代工業大廈的第一塊基石。隨後,蘇州高新區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0年啟動,1992年獲批,2002年實現大擴容,與虎丘區合併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自此,一片佔地333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域110平方千米)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拔地而起,東依歷史悠久的蘇州古城,西臨煙波浩渺的太湖碧水,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蘇州城市風貌開始了脫胎換骨般的生長。在生長過程中,由於鄉鎮企業和高新區都是在老城區之外開花結果,「保護古城風貌,加快新區建設」的精神得以貫穿始終。
與此同時,另一個難得的歷史機緣落到了蘇州頭上,使得城市西翼加速發展的同時,東翼也煥然一新。這就是「洋蘇州」的來歷,也是蘇州城市生長偶然性的集中體現。
1992年初,鄧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談話中講到借鑒新加坡經驗的問題。他說,新加坡的社會秩序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當年9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華,呼應鄧小平講話,表達了兩國合作建立工業園區的意向。選址方面,李光耀先後考察了上海、無錫等地,皆因種種原因未能落實。在李光耀看來,這個園區不只是一個產業孵化地,更應該以園區為載體輸出新加坡管理經驗。因此,他希望最好找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既避免對原有城市格局大拆大建,又排除原有城市管理模式的干擾,完全按照新加坡的思路建設管理。
時任蘇州市長得悉此事之後,想方設法把李光耀一行邀請到了原本不在考察行程中的蘇州。市委市政府精心接待,周密安排,並提出廣袤的郊區可作為未來園區的開發用地,雙方一拍即合。1994年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蘇州工業園區。當年4月,蘇州東郊一鄉四鎮即成建制劃歸蘇州市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行使管理職能。30多年來,工業園區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首個合作項目,堅持新型工業化、經濟國際化、城市現代化互動並進,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中國對外開放積累了嶄新經驗,並極大地推動和界定了蘇州的城市發展。
姑蘇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蘇南模式及高新區建設積累的雄厚實力,與新加坡管理理念的創造性轉化,成就了今日蘇州一體兩翼的城市風貌。它是文化的,產業的,也是宜居的;是傳統的,現代的,也是古今交融的。新加坡向來以做事認真著稱,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實踐,既是現成樣板,也是無形約束。蘇州城市發展得以超越當代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避免了只顧產業發展,無視城市肌理,拆了建,建了拆,有市無城,盲目擴張的後果。
2024年10月,一對來自愛爾蘭的旅行博主Two Mad Explorers發布了一條名為「我們第一次來到蘇州」的視頻,引發廣泛熱議。視頻中,這對夫婦從杭州乘坐高鐵抵達蘇州,原以為會看到一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現代化都市,結果旅店外卻是古樸的建築群。典雅的園林,幽靜的街巷,處處透着江南水鄉的韻味與歷史積澱,它似乎更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而不是經濟繁榮的現代都市。博主不免困惑:很多方面看起來都很舊,我們是不是來錯地方了,不太確定蘇州是不是真的現代都市。
旅行博主的疑問,或許也是許多人對蘇州的第一印象。殊不知,這正是蘇州的魅力所在。認識蘇州,不止要看眼前的運河人家,還要看西部虎丘高地的現代化廠區,要看東部金雞湖畔的花園洋房。「東張西望」之中,一個蘇州成了三個蘇州,三個蘇州構成一個完美的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