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七明年發射 月球南極找水冰


總設計師披露:飛躍器像智能機器人 起碼可飛三次重複着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乙巳年新春伊始,中國探月工程傳來最新進展,瞄準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資源的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目前已進入正樣研製階段,按照計劃將在2026年發射。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和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近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採訪,首次對外披露嫦娥七號探測器的多個細節,其中飛躍器如同一個非常智能的機器人,「這是月球探測器從未有過的設計,任務本身風險難度都很大」。
着陸後飛到深洞裏勘查
嫦娥七號是中國探月工程四期未來的任務之一,其主要任務是開展飛躍探測,爭取在月球南極找到水冰。吳偉仁表示,在月球南極有些很深的洞穴,可能是有水的,因其終年不見陽光,水可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科學家們希望嫦娥七號能夠有飛躍器,着陸以後能夠飛到這1個至2個洞裏面去現場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
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介紹,嫦娥七號探測器由四器組成,包括軌道器、着陸器、巡視器和飛躍器。飛躍器將配備水分子分析儀,從月球南極的陽光照射區飛到永久陰影區內的撞擊坑底部進行探測,以確定水冰的位置、數量和散布情況,這是月球探測器從未有過的設計。
唐玉華還說,嫦娥七號飛躍器最起碼要飛三次,而傳統深空探測器着陸都是一次性的緩衝方案。為此,飛躍器突破了主動式着陸緩衝技術,實現不同坡度下的可靠、重複着陸,就像人類從高處跳下落地的時候,腿會彎曲一般。此外,飛躍器可以通過腿足規劃與關節驅動來實現整器移動。簡單來說,是一個非常智能的機器人。
嫦七需在月球南極長期工作
不僅是飛躍器,嫦娥七號還將創造更多的人類首次。談及嫦娥七號任務的難點,吳偉仁表示,嫦娥七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南極降落,月球南極地形地貌、地理環境都不是很清楚,因此現在選了多個降落點,最後實施時再確定具體降落的地方。此外,嫦娥七號需要在月球南極長期工作,溫度環境都很惡劣,低溫,有極晝和極夜的現象,這是需要面對的很大難點。
着陸器新增路標圖像導航
專家表示,針對複雜的地形、惡劣的環境,嫦娥七號突破了複雜地形高精度定點軟着陸技術等難點。科學家們給嫦娥七號確定的目標是,在亞百米量級的區域實施定點着陸,比以往提高了兩個數量級。着陸精度高,有助於探測器正好着陸到平坦的區域。為此嫦娥七號着陸器新增了路標圖像導航的手段,這是中國在深空探測中首次使用。
目前,嫦娥七號已進入正樣研製階段。按照規劃,嫦娥八號將開展月球資源就位利用的技術驗證。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會構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兩者還會聯合對月球內部結構進行多物理場的綜合探測。月球科研站將持續開展科學探測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術驗證等。